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焉用亡郑陪邻  敢烦执事          
②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4:下面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越过别的国家把边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是知道它的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评分标准:①“鄙”“亡”各1分,句意通顺1分;②“行李”“共”“乏困”各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考查是文言文常见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常见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B 济:渡过。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也是一词多义的。以:而,连词,表并列/拿,用,介词。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 /名词,疆界。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 烛之武的分析中没有这样的信息,“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信,可靠;达,通顺。本题涉及的主要是词类活用和通假字。此题重要词语:远:远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亡:使…灭亡,使动用法;陪: 使…增加,使动用法;共:通“供”,供给;行李:往来的使者;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非学无以疑致:招致,取得
B.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揣测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日:“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欺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最:古代考核政绩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②若:和,与。 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 ⑤廷掾:县的佐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众也漠焉漠:冷淡B.无或以告野史氏或:有人
C.某循者乎循:遵循D.有父母之道焉道:风尚
小题2:下列都属于阳信父老对历届宣吏的评议的一组是(3分)(    )
①是某也,真父母也   ②今安得斯人者来焉     ③其心也直以恒   
④又恶用记乎哉    ⑤廷则出口唾焉   ⑥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侯为阳信县令时,将该县若干届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把碑树在听政堂东面,引起了父老的聚观与评议。
B、第二段大量使用“焉”字,音律整齐,具有韵味。它以虚诃的独特表现力,生动地描绘了村中父老的神情变化和对父母官的爱戴与怀念。   
C作者认为,尽管父老的议论已经对众官吏作出了评价,但还是要题名立碑,因为这样可以提醒警示后代的官员,让他们反思自己。
D、作者在文章末尾补充交代了吴侯的情况,同时表彰了吴侯的为人和政绩,并肯定他也将得到父老乡亲们的爱戴和怀念。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3分)   
(2)恶用是碑也乎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沉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凶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扞。褒至,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师问之怪:认为……怪异
B.为北雍州刺史出:出京外任
C.籍妻子没:死亡
D.会寇来适:正赶上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有远略”的一组是(  )(3分)
①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                 ②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③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④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并很智慧地用计策让那些一向为患乡里的凶黠之徒认罪。
C.汾州之前多次遭侵略抢劫,多任刺史都不能很好的治理,以致耕桑荒废。韩褒到后,用智慧和仁爱之心治理了那里,使汾州得以很好的发展。
D.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做刺史期间,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5分)
                                                                                                            
(2)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也。祖耽,父柳,并晋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湛出继伯父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少有局力,不浮华。博涉史传,谙前世旧典,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不为文章,不喜谈议。高祖以为太尉行参军,赏遇甚厚。高祖领镇西将军、荆州刺史,以湛为功曹,仍补治中别驾从事史,复为太尉参军,世子征虏西中郎主簿。父柳亡于江州,州府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服终,除秘书丞,出为相国参军。谢晦、王弘并称其有器干。
抚军将军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湛为使持节、南蛮校尉、抚军长史,行府州事。时王弘辅政,而王华、王昙首任事居中,湛自谓才能不后之,不愿外出;是行也,谓为弘等所斥,意甚不平。湛负其志气,常慕汲黯、崔琰为人,故名长子曰黯字长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丧还都,义恭亦为之陈请。
八年,召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本州大中正,与景仁并被任遇。湛常云:“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时彭城王义康专秉朝权,而湛昔为上佐,遂以旧情委心自结,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主心,倾黜景仁,独当时务。义康擅势专朝,威倾内外,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不能平。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十七年,所生母亡。时上与义康形迹既乖,衅难将结,湛亦知无复全地。及至丁艰,谓所亲曰:“今年必败。常日正赖口舌争之,故得推迁耳。今既毒,无复此望,祸至其能久乎!”十月,于狱伏诛,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局力,不浮华尚:喜欢B.抚军长史领:兼任
C.上不能平稍:稍微D.今既毒,无复此望穷:困厄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刘湛负其志气的一组是(  )
①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           ②自谓才能不后之,不愿外出
③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丧还都   ④长子曰黯字长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
⑤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         ⑥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⑤⑥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湛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和才干,不喜欢浮华的习气。他博览史传等典籍,熟悉前朝的典章制度,少年时期便有治理天下的抱负,常常自比管仲和诸葛亮。
B.刘湛的父亲刘柳在江州去世时,州府官员送来的丧礼很丰厚,但他一概谢绝,当时受人们的大力称赞。
C.刘义康专权,独揽朝政,威势压倒朝廷内外,而刘湛更加推崇他,对皇上也就不再有为臣子的礼节了,皇上心中也不快。
D.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以旧情委心自结,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主心,倾黜景仁,独当时务。(5分)
(2)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