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也。祖耽,父柳,并晋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湛出继伯父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少有局力,不尚浮华。博涉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也。祖耽,父柳,并晋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湛出继伯父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少有局力,不尚浮华。博涉史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也。祖耽,父柳,并晋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湛出继伯父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少有局力,不浮华。博涉史传,谙前世旧典,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不为文章,不喜谈议。高祖以为太尉行参军,赏遇甚厚。高祖领镇西将军、荆州刺史,以湛为功曹,仍补治中别驾从事史,复为太尉参军,世子征虏西中郎主簿。父柳亡于江州,州府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服终,除秘书丞,出为相国参军。谢晦、王弘并称其有器干。
抚军将军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湛为使持节、南蛮校尉、抚军长史,行府州事。时王弘辅政,而王华、王昙首任事居中,湛自谓才能不后之,不愿外出;是行也,谓为弘等所斥,意甚不平。湛负其志气,常慕汲黯、崔琰为人,故名长子曰黯字长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丧还都,义恭亦为之陈请。
八年,召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本州大中正,与景仁并被任遇。湛常云:“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时彭城王义康专秉朝权,而湛昔为上佐,遂以旧情委心自结,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主心,倾黜景仁,独当时务。义康擅势专朝,威倾内外,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不能平。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十七年,所生母亡。时上与义康形迹既乖,衅难将结,湛亦知无复全地。及至丁艰,谓所亲曰:“今年必败。常日正赖口舌争之,故得推迁耳。今既毒,无复此望,祸至其能久乎!”十月,于狱伏诛,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局力,不浮华尚:喜欢B.抚军长史领:兼任
C.上不能平稍:稍微D.今既毒,无复此望穷:困厄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刘湛负其志气的一组是(  )
①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           ②自谓才能不后之,不愿外出
③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丧还都   ④长子曰黯字长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
⑤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         ⑥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⑤⑥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湛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和才干,不喜欢浮华的习气。他博览史传等典籍,熟悉前朝的典章制度,少年时期便有治理天下的抱负,常常自比管仲和诸葛亮。
B.刘湛的父亲刘柳在江州去世时,州府官员送来的丧礼很丰厚,但他一概谢绝,当时受人们的大力称赞。
C.刘义康专权,独揽朝政,威势压倒朝廷内外,而刘湛更加推崇他,对皇上也就不再有为臣子的礼节了,皇上心中也不快。
D.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以旧情委心自结,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主心,倾黜景仁,独当时务。(5分)
(2)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刘湛)就凭借着旧情倾心与刘义康交往,想借助宰相的力量挽回皇上的心意,倾轧罢免殷景仁,自己好独掌政务。(以、回、当各1分;语意2分。)(2)刘湛善于讲述治国之道,并且熟悉前朝典故,说起来有条有理,听的人忘了疲劳。(治道、谙、故事各1分;语意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稍:渐渐。“上稍不能平”中“平”的意思是痛快,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揣摩出稍是渐渐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③是刘湛请求回京;⑤是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⑤可排除AC,再揣摩③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解释为凭借;“回”为使动用法,使……回心转意;“当”解释为掌管、主持;第二句时注意“治道”解释为治国之道,“谙”解释为熟悉,“故事”解释为典故。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祖父刘耽,父亲刘柳,都曾在晋朝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刘湛过继给他的伯父刘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刘湛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和才干,不喜欢浮华的习气。他博览史传等典籍,熟悉前朝的典章制度,少年时期便有治理天下的抱负,常常自比管仲和诸葛亮。他不写文章,也不空谈清议。高祖领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时,任命他为功曹,仍补治中别驾从事史,后又任他为太尉参军,世子征虏西中郎主簿之职。刘湛的父亲刘柳在江州去世时,州府官员送来的丧仪很丰厚,但他一概谢绝,当时颇受人们的称赞。刘湛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秘书丞,后又外任相国参军。谢晦、王弘都称赞他有器识才干。
抚军将军江夏王刘义恭镇守江陵,朝廷任命刘湛为使持节、南蛮校尉、任抚军长史一职,管理所辖州府的事务。当时王弘在朝廷辅佐朝政,而王华、王云首都在朝中主管政事。刘湛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在他们之下,因此不愿外调任职,认为这次调离朝廷,是王弘等人的有意排斥,心里很不痛快。刘湛自命抱负很大,平时很倾慕汲黯和崔琰的为人,所以将自己的长子取名为黯字长孺,次子命名为琰字季珪。崔琰在江陵病故,刘湛请求亲自送葬回京,义恭也为他请求。
元嘉八年,召刘湛任太子詹事,加给事中、本州大中正职衔,与殷景仁一道被任用。刘湛常说:“当今的宰相有什么难当,这个职位只不过相当汉朝南阳郡的一个功曹罢了。”当时彭城王刘义康独揽朝政,而刘湛过去是他的高级幕僚,就凭借着旧情倾心与刘义康交往,想凭借宰相的力量挽回皇上的心意,倾轧罢免殷景仁,自己好独掌政务。刘义康专权,独揽朝政,威势压倒朝廷内外,而刘湛更加推崇他,对皇上也就不再有为臣子的礼节了,皇上心中渐渐不快。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刘湛善于讲述治国之道,并且熟悉前朝典故,说起来有条有理,听的人十分入神,忘了疲劳。他每次从云龙门入宫,驾车的人就解开马匹,随从和仪仗人等都可以随意走动,因为刘湛不到晚上是不会出宫的,这已习以为常。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元嘉十七年,刘湛生母去世。当时皇上与刘义康的矛盾已经很明显,大祸将起,刘湛也知道已经没有保全的余地了。等到母丧离职,他对亲近的人说:“今年是必定要完结了。过去是凭着口舌辩解来争取,所以能拖延时日罢了。现在已经到穷途末路了,再也没有指望了,不久大祸就要来临了。”这年十月,刘湛在狱中被处死,时年四十九岁。
举一反三

(1)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3)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C.亭成,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易:容易
小题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⑤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与课本中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2分)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2分)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 《孟子•告子上》 )
②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 《孟子•告子上》 )
③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孟子•告子下》 )
【注】①赖:同“懒”
小题1:出自选段①的一个成语是什么?该选段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学主张?(2分)
答:                                                                             
小题2:选段②③孟子阐述了怎样的教育观?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其先,魏之枝族,姓托拔氏。孝文迁洛,改为长孙。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光破陇右。太祖临夏州,以俭为录事,深器敬之。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太祖又与俭书曰:“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吾昔闻王臣謇謇,匪躬之故,盖谓忧公忘私,知无不为而已。未有如公刻身罚己以训群僚者也。闻之嘉叹。”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俭对曰:“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远。湘东即位,已涉三年。观其形势,不欲东下。骨肉相残,民厌其毒。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虑。”太祖深然之。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太祖与俭书曰:“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遂令俭镇江陵。爵昌宁公,迁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世宗,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郐公。
(节选自《周书·长孙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俭少方正,有操行方正:为人正直。
B.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故得边境无,民安其业虞:料想。
D.爵昌宁公,迁大将军进:晋封。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俭“奉公勤至”的一组是(    )(3分)
①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②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
③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④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
⑤湘东即位,已涉三年。观其形势,不欲东下⑥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俭出身高贵,祖先是北魏时的托拔氏。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姓长孙。年轻时,有操守,不乱结交朋友。
B.长孙俭能力出众、严于律己,在任期间,太祖、魏文帝都曾写过书信高度赞扬他。
C.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对外和睦邻国,心中却怀有诡计。长孙俭秘密致信太祖,陈述进攻他的策略。太祖善听良计,最后取得了成功。
D.长孙俭的旧属曾到皇宫汇报情况,当时正下着大雪,就站在雪中等候通报,从早晨一直站到天黑,脸上竟然没有显露出懈怠的神色,可见长孙俭勤于教导属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5分)
(2)太祖深然之。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广:扩充
B.异己者逐去之率:统率
C.有德不大计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存:慰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2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②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③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④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⑤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⑥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①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