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小题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2分)
小题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4分)
答案

小题1:适度(中)交往原则(2分)(中庸,1分)
小题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1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 (1分)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分);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而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第一句话。“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拉帮结伙。”第三句话,“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自受侮辱了。”可以看出孔子交往的原则是适度。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联系以上三句话。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选择对象的标准;交往过程中自我的行为,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交往既要诚实,又要适度。
附【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拉帮结伙。”
(2)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3)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忠诚地劝告他,并委婉恰当地开导他。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自受侮辱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领选,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之器:看重。
D.时人以远致许:答应。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对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 ①颓然:恭顺的样子。②王母:曾祖母王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而不介        介:孤高。
B.骏于是表之表:上表举荐。
C.优诏遂其高志遂:于是。
D.明刑旌善旌:表扬。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3分)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②事王母以孝闻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D.①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②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为奉养曾祖母王氏,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他的孝顺也为当时人所赞赏。
B.刘殷刚成年,就广泛地学习。阅读文诗赋,精通经史;他性情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C.征南将军羊祜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同郡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庸人的见识,但竟佩服刘殷的孝心和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D.适逢乱世,刘殷多次放弃为官,但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刘殷应召到任,后又调任新兴太守,政绩突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5分)
(2)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边事,遣对行在。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缚之,欲加僇辱。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国复仇,收还土宇,颇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辱:僇lù,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部使者边事 陈:陈述
B.独驰入其壁:营地
C.桧将送金人械:刑具
D.僧舍居之假: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仇②此山东忠义士也
B.①宗弼盛怒,劫缚之②豫悚立曰
C.①然汝为儒士②同知曹州诱之
D.①志在国复仇②颇诸公所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来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常常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小题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4分)
②业已至此,夫复何言。(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宋汝为“尚气节”的两个事例。(可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焉,所以尊《礼》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注】①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②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③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焉著:著作
B.而记其家之所有以贻之籍:登记
C.以天下之耳目涂:掩蔽
D.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书院而一新之拓:扩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时行焉源不深望流之远
B.盖昔者圣人扶人极今日事何如
C.牵制文义之末而君幸赵王
D.请予一言谂多士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不属于“尊经”的一组是(3分)
①徒考索于影响之间  ②尚功利,崇邪说    ③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
④没溺于浅闻小见    ⑤慨然悼末学之支离  ⑥侈淫辞,竞诡辩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尊经阁落成之时,应南大吉郡守的邀请劝诫广大的读书人尊崇六经,进而加强人文修养。
B.古人著述六经是受富人的启发,因为富人为防止后人把家产弄得遗亡丢失,便把家里所有的财产登记造册。
C.作者对那种不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六经的内容实质的人表示不认可,认为他们并非尊崇六经。
D.南大吉郡守十分尊崇六经,认为六经归于正途,百姓才不会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3分)
(2)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4分)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筹之,无贻后悔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州刺史。九龄以母老在乡,而河北道里辽远,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望得数承母音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之。九龄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子必能致远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B.唯令公筹之审:审查
C.内外甚于说咎:指责,责备
D.九龄引非其人坐:因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九龄“文行”好的一组是(3分)(   )
①幼聪敏,善属文     ②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               ③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        
④风度得如九龄否     ⑤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   ⑥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张九龄不赞同。
B.张九龄认为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嫉妒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参政知事
D.张九龄有才华有见识,颇受唐玄宗及张说等人的赏识,但一生也是坎坷不断,多次遭受罢免或降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4分)
(2)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3分)
(3)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