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
[注] 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军尉的事。②世:三十年。③齐生:指齐皥,其兄齐映为当朝宰相。④起:启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去:离开
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违反
C.其植之也固久植:确立
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计:考虑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B.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C.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
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然后就去指责统治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
D.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官员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肯定古时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B.选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所以官员就没有录用他。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
小题4: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意思是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标准,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示例:齐生将未能中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自己学术不精,却“不以闵于有司”。(结合文本内容,2分)我认为是他的“妄自菲薄”使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埋没了人才。(观点明确,2分)。正如韩愈从其经历中所挖掘出的“知命不惑”之理,同样,若他能“计身之短长”,怀“我已至之”的信念,为官为政,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大大的益处。若只是自我贬低,纵然有“复古”“无私”之能,也无处可用。这使我想起了李太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现在也有韩寒在《三重门》中“我是上海的一块金子”的“狂言” 。他们都是有才学之人,而且能够正视、欣赏自己的才能,这正是齐生所缺少的。(联系现实,2分;分析到位,2分;语言4分;共1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项,“去”是“不任用,抛弃”的意思。
试题分析:
小题2:对句中的“非”理解错误,此处的“非”应解释为“不是”,而不能理解为“指责”,联系上下文即可判断。
试题分析:
小题3:文中说到当今风气:“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齐生之兄,……朝之硕臣皆其旧交。”这是因为朝中大臣均是齐生哥哥的老友,为避嫌他们才不举荐齐生。
试题分析:
小题4:首先要明白齐生这种说法的实质,可以说是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说是对不良风气的妥协。其次,对齐生这种说法要有明确的态度(认识),并分析所持态度的理由。根据题目要求,还要联系文本谈认识和看法,再结合实际(举例),所举例子应力求具体。注意延伸题要做到结构清晰,观点明确,举例恰当,分析合理,这样才能得到高的分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也。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僧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写效,一毫无异,乃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张芝、二卫并得名前代,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羊欣书见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乃不称名。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谢综书,恨少媚好。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掘笔:秃笔。②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③右军:右军将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儿终当为长者     长者:年长的人
B.右军后进后进:后来长进
C.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放纵:不受约束
D.亦得入流入流:列入流品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B.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C.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字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D.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小题4: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录》,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 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②宫僚:太子属官。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    草敕:起草诏书
B.征与弼赴阙赴阙:到朝廷来
C.束帛造门造门:装点门面
D.乃请以白衣就邸舍     白衣:无官职的士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其义,一介不取。
译文: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B.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译文: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C.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推辞这个职位为?
译文: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推辞这个职位有什么作为?
D.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译文: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读数年不下书楼。
B.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C.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D.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小题4:在文中,皇帝评价吴与弼“非迂阔者”,意思是(这个人)并非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综观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吴与弼是个“切合实际”的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叹服所,亦与相亲履:经历
B.遂建学校,敦崇庠序敦崇:重视
C.盗者不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爱护
D.遂使国人其闾而异之表:表彰,彰显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王烈“秉义不回”的一组是(3分)(   )
①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②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③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④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A.①⑤④B.②③⑥C.②③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D.当时有人为争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4分)
(2)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议传奏谳:审判定罪
B.更命其客黎东美意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追呼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加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钦宗即位,拜少宰。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明年春,金营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留守孙傅等表请立赵氏。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杂议,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乃曰:“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僭号大楚。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是日,风霾,日晕无光。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起居悉如常仪,士庶观者无不感怆。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吕好问谓邦昌曰:“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邦昌从之,乃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书既下,中外大说。
王即皇帝位,相李纲。纲上书极论:“国破而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又力言:“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高宗乃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质:人质。
B.乃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要:请求。
C.国破而之以为利资:借助。
D.是宜诸市朝肆:陈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邦昌“僭逆”的一组是(3分)
①不意身自为质                     ②邦昌但东面拱立
③谕众以立邦昌                     ④见百官称“予”
⑤邦昌降手书赦天下                 ⑥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要求推举张邦昌为新君主时,百官想法不同。留守孙傅等人想立姓赵的人,其他人则想从战场上举荐一人敷衍了事。
B.张邦昌即伪位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开始他还想以死抗争,但后来在别人劝说下为了保全一城人的性命而被迫服从即位。
C.金人退兵时,张邦昌做出了令很多人感慨悲伤的事情。他到金人营中举行了祭祀路神的送别仪式,还按照天子礼仪行事。
D.李纲的进言对宋高宗处死张邦昌起了重要作用。李纲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张邦昌行事的性质和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5分)
(2)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