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小题1: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2分)
小题2: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因为从颜渊的家境和地位看,厚葬颜渊在当时是不符合礼的。
小题2:从第一则材料看,孔子爱生如子。从后面的材料看,孔子在处理颜回埋葬的问题上很理智,他不以个人好恶而感情用事,他很守“礼”,但也并没有以老师的尊严,硬性制止学生厚葬颜渊。(答案要点:爱学生,行事坚守礼义,讲原则却不死板。)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孔子本来就有“从俭”之论,葬孔鲤是这样,所以坚持主张“从俭”安排颜渊的丧葬。 只有这样才合“礼”。
小题2:
试题分析: 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则是写对颜渊去世的悲痛。第二则是写孔子主张“从俭”“合礼”地安葬颜渊,但也没有阻止颜路等人厚葬颜渊的行为。第三则写孔子反对卖掉自己的车子为颜渊买椁,而使自己步行,因为他曾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职务,而大夫一级的官职是要有车的。这说明了他的严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注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释:繄音yī,发语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B.明早,遣人之觇:窥视,探视
C.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D.古者重其乡去:离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携一子、一仆,将B.能以无死乎
徙于南冥也吾还也
C.使吾有无穷之怆也D.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徒吾两人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分三层写,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但死因则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闻 尔 官 吏 目 耳 俸 不 能 五 斗 尔 率 妻 子 躬 耕 可 有 也 乌 为 乎 以 五 斗 而 易 尔 七 尺 之 躯 又 不 足 而 益 以 尔 子 与 仆 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3分)
(2)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B.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凭借
C.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耻:以……为耻
D.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家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B.《劝学》选段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1;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2。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3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12“郊”“野”,互文,泛指国土。3疆埸(yì),疆界。
(苏辙《六国论》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愤西向西向:向西,指抗秦
B.韩、魏塞秦之冲:对着,向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摈:排斥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阴:暗中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D.而四国休息于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2分)(《始得西山宴游记》)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六国论》)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分)(《赤壁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以命之。十岁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十岁五经通:通晓
B.白傲放益:更加
C.白时卧庐山,为僚佐辟: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捆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命之衡上疏陈事
B.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归汉
C.遂荐玄宗而君幸赵王
D.白长笑去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祥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罐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或指为生事,不下格:搁置
B.黜幽明陟:进用
C.此今日受富贵之利曹:等、辈
D.寻母忧:忧愁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陈禾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2分)
①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禾所奏切中时弊,有先见之明。他看到军备松弛,指出应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后来果然发生了盗贼闹事。
B.陈禾尽职尽责,刚直敢言。他在由左正言升任给事中后,还弹劾童贯和黄经臣等玩弄权术,尽管皇帝一开始不爱听,他还是冒死进谏,再加上卢航的诋毁,最后他被贬谪到外地。
C.陈禾不畏强权,坚持正义。面对蔡京案的调查取证,他坚持蔡京确实有罪的观点,并愿舍生取义,最后他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获罪免官。
D.陈禾为人清高,不同流合污。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