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晋天福中,举进士不第。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辟为从事。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夫尽遁去。元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晋天福中,举进士不第。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辟为从事。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夫尽遁去。元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晋天福中,举进士不第。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辟为从事。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夫尽遁去。元福怒,尽驱官吏出军门,将就戮。明驰往止之,入白元福曰:“今军储无阙,丁夫数万人,文吏懦不能制,斩之何益,不如宽以待之。贼败凯旋,公无专***之名,不亦善乎?”元福感悟,尽免其死。显德初,元福移镇陕,恃功多骄恣,明以直道规之,忤其左右,多毁明于元福,元福亦稍疏之。明以父病求归省,元福数召明,明因谢绝之。开宝三年,帝大举南征,以明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舟车不通,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守其仓库。既而贺州未下,明入与主帅计曰:“当急取之,恐援兵至,则我师胜负未可知。”诸将颇犹豫。明乃擐甲胄,率所部护送辎重卒百人,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城中惧,开门纳款,遂据有之。因抵广州,贼众十余万拒战。是夕,大风发屋折木,众乃惊惧。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命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问道先捣贼垒,大军蓐食,阵以待之。俄而万炬皆发,焚其橱。贼惊,果来犯,大军因迎击之,贼大败,斩首数万,刘鋹以城降。广州平,为本道转运使。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七年,帝将用师南唐,以明为黄州刺史,帝密授成算。明既视事,即完葺城垒,训练士卒,众莫解其意。俄而王师自荆渚乘战舰而下,即以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又破万余人于武昌,***江南军七百人,拔樊山砦。淳化初,诏归阙。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王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州县吏送丁壮饷粮部:部属。
B.今军储无阙:缺少。
C.元福镇陕移:调任。
D.明乃甲胄擐:穿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明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②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
③当急取之,恐援兵至  ④大军蓐食,阵以待之
⑤完葺城垒,训练士卒 ⑥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
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明宽厚仁爱,善于劝谏。众多丁夫趁晚上逃走,药元福要处死负责押送的官吏,王明劝元福宽待他们以免落下专***的名声,元福听取王明意见,全赦免了那些官吏。
B.王明遭人诋毁,无奈离职。药元福恃功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规劝他,结果触怒元福身边的人而遭诋毁,被元福疏远。王明便以父病为由归省,并一再谢绝元福召请。
C.王明有勇有谋,卓有战功。王明随皇帝南征,在将领们对攻打贺州犹豫不决时,亲率军队占领了贺州;在攻打广州时,又与潘美等人巧用智谋战胜敌人。
D.王明受皇帝信任,不负重托。在讨伐南唐之前,皇帝任命他为黄州刺史,并秘密地将作战计划告诉他。他认真实施,后又担任都部署,指挥部队作战,大败敌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
(2)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聚集丁夫数千人, 畚斗和铁锹都用上了,填平了护城河,直达城门。
(2)王明走遍管辖地区,察看百姓疾苦,以前没有明目的税收,逐条上奏朝廷予以免除,岭南于是安定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部,安排。依照语境、词性等理解实词。例如:“还部白府君”中“部”是名词,意思是“官署,行政机关”。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采用排除的方法,首先找出不能体现王明有军事才能的选项。②写王明有远见,⑥写王明英勇,***人众多。
小题3:
试题分析:C“亲率军队”说法不合文意,王明只是率领部属百人和数千壮丁。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逐字翻译,人名、地名保留不变,省略的内容要补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1)“拥”“作”“堙”“堑”各 1分,大意1分。(2)“历”“部”“条”“表”各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
王明,字如晦,大名府成安县人。后晋天福年间,考进士未中。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此前,州县的官吏安排押送壮丁(给军队送)粮饷,一天夜里,壮丁全部逃走。药元福大怒,把全部官吏赶出军营,将要***死他们。王明飞马急速赶去阻止他,走进军营对药元福说:“如今军中储藏的粮饷不缺,壮丁几万人,文官懦弱不能控制他们,斩了文吏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宽待他们。打败敌人后凯旋,您没有随意***人的名声,不也很好吗?”药元福有所醒悟,全部赦免了他们。显德初年,药元福调任驻守陕州,自恃有功而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直言)规劝他,结果触怒了他身边的人,这些人常在药元福面前诋毁王明,药元福于是就渐渐疏远了他。王明因父亲生病而请求回家探望,药元福多次召他前来,他都趁机谢绝了。开宝三年,帝大规模向南方出征,任命王明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车船不通,王明仅以壮丁几万人运送,保证了军中所需供应充足,没有缺少。每攻下一郡一城,王明必定先保存档案文书,守住仓库。不久,贺州没有攻下,王明去与主帅谋划说:“应当急速攻取,恐怕敌人的援军到来,我军的胜负就难以预料了。”众将领很犹豫。王明就穿上铠甲,率护送辎重的一百名部下,聚集几千壮丁,畚斗和铁锹一齐动用,填平了护城河,直抵城门。城里守军惧怕,就打开城门交款,于是占领了这座城。趁势抵达广州,贼众十多万人抵抗。当天夜晚,大风掀翻房屋摧折树木,众人惊恐害怕。王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划,命令数千壮丁,每人拿两把火炬,从小路先攻击敌营,大军就地吃饭,列阵来等待敌人。一会儿,万把火炬齐发,焚烧了他们的栅栏。敌人惊慌,果然前来进犯,大军趁机迎击他们,敌人大败,斩首数万人,刘鋹献城投降。广州平定,王明被任为本道转运使。王明走遍管辖地区,察看百姓疾苦,以前没有明目的税收,逐条上奏朝廷予以免除,岭南于是安定了。七年,皇帝将要用兵讨伐南唐,任命王明为黄州刺史,皇帝(还)秘密地告诉他作战计划(谋略)。王明就职以后,立即修整城垒,训练士卒,众人不明白他的用意。不久,朝廷军队从荆渚乘战舰而下,就任命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王明指挥军队)在江南攻打鄂州军,斩首三百级。又在武昌打败一万多人,***了江南军七百人,攻下樊山寨。淳化初年,皇帝下令让王明回朝。第二年王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人,幸勿***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说之下:使做……的下属B.勿***我幸:希望
C.州兵烬罹:遭受D.留守叶衡重之雅:认为……高雅。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             (   )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②京大怒,欲***弃疾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④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⑤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⑥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A.②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⑤⑥
小题3: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剧地雄:英雄、豪杰
B.钟不省,左右顾问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是报公耳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府事视:主管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愚观贾生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孟子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庶几:有希望,差不多。④趯然:跳跃的样子。趣,同“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三代何以远?过:过错
B.孟子齐去:离开
C.夫子何为不豫:高兴,愉快
D.君子之爱其身:自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愚观贾生论苏秦杜赫之属为
B.王庶几召我皆出于此乎
C.夫谋之一不用府吏丁宁
D.不知默默待其变斧斤时入山林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开门见山点出题意:人要有才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实在不容易。
B.文中举孟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君子想要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应该做到重情重义,爱惜自己。
C.苏轼认为贾谊始终不得志的原因是他虽做好了团结大臣的工作,但不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必须有所等待。
D.苏轼认为君王应尽早任用这些洁身自好,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否则,这些臣子将会忧伤颓废,不再振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邪正辨
曾 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焉。不苟然而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于号令也一,于赏罚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与咎无所焉依托
B.不苟然而也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受蒙蔽
D.其意易者矣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抑未尽是也当其欣所遇
B.天下之事考之仆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明谁得而族灭
D.一日有败锲不舍,金石可镂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具体说,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深入考核其内情。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4分)
⑵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小题1: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2分)
小题2: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