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然诺,好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谭往见
C.谭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母,抱衾寝母给……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竟给他事辞去小易大,彼恶知之
B.访一元家所在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D.环购布帛,令妻制衣衾秦王赵王击缶
小题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有何厌D.何故而至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
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
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
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5:翻译。(10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4分)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3分)
③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①现在安庆太字谭敬先,不是允公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 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
②伯章就像没听见这些话一样,推托说:“我也知道目前的情况,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罢了。” 
③清理阉党废弃的生祠的原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前设立一块墓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1、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2、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谢”应解释为“推托”。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因”“乃”“以”“为”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用法和语境可知,A项均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均是“才”的意思;D项均是介词“替” 的意思;B项前“因”是“于是”之意,后“因”是“经、由”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分析可知,B、C、D全是正常语序, A是介词宾语前置。
小题4: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结合原文,分析可知,B.“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错。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三句中关键字句的翻译:①“非…乎”“盍”“如”“诣”;②“无所”“第”“但”; ③“除”“立石于其墓之门”“旌”。
【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去投靠他?”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他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他扶着常母坐下,向她礼拜行礼,再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哪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经过了十年,杜环在别的地方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罢了。”就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而背弃离开对方,(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举一反三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阅四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教匪①起,寿张令以文耕娴武事,招助城守,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②。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③,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藉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三》)
【注】①教匪:因信某种宗教而作乱者。②窝顿:窝藏。③为己之学:即儒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夙:早
B.调沂州,立属吏程课程课:考核检查
C.断狱宽,责属吏清滞狱平:公平
D.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浇风:良好的社会风气
小题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李文耕“治尚教化”的一组是:
①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
②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③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
④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教百姓。”
⑤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
⑥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耕有才能谋略。嘉庆十九年时,因教匪作乱,寿张县令请李文耕帮助守城。李文耕在训练、防御方面都颇有办法,使得贼寇不敢侵犯寿张县境。
B.李文耕勤于政务。在胶州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对云、墨二河进行了疏浚;在沂郡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建造义仓防备荒年,鼓励民众利用檞树资源兴办养蚕业。
C.李文耕重视对属吏的管理和教育。在沂州,他曾对属吏训话:“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就会受伤害;教化应从自身做起,自身经教化,才能教化百姓。”
D.李文耕讲求效率,讨厌积滞拖沓之弊。道光七年在山东任职位时,他责令属吏清理积滞案件,属吏们用了几个月时间,把堆积如山的各种卷宗全都清理掉。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⑴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
⑵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厓门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②扆(yǐ):屏风。③民彝:人伦。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僦:租用
B.登岸,祠者逆于道左      典:掌管
C.谓当宋室播之时        迁:贬谪
D.乃知县废寺遗业所充    割:划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小题3: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3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3分)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3分)
(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 以 其 学 取 士 利 禄 之 途 一 开 为 其 学 者 以 为 进 趋 富 贵 而 已 其 言 有 失 犹 奉 而 不 敢 稍 违 之 其 得 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 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小题2: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2分)
答:         ;       
小题3: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
陈子龙,字卧子,松江华亭人。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
东阳诸生许都者,副使达道孙也。家富,任侠好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思得一当。子龙尝荐诸上官,不用,东阳令以私憾之。适义乌奸人假中贵名招兵事发,都葬母山中,会者万人。或告监司王雄曰:“都反矣。”雄遽遣使收捕,都遂反。旬日问聚众数万,连陷东阳、义乌、浦江,遂逼郡城,既而引去。巡抚董象恒坐事逮,代者未至,巡按御史左光先以抚标兵,命子龙为监军讨之,稍有俘获。而游击蒋若来破其犯郡之兵,都乃率余卒三千保南砦。
雄欲抚贼,语子龙曰:“贼聚粮据险,官军不能仰攻,非旷日不克。我兵万人,止五日粮,奈何?”子龙曰:“都,旧识也,请往察之。”乃单骑入都营责数其罪谕令归降待以不死遂挟都见雄复挟都走山中散遣其众而以二百人降光先与东阳令善竟斩都等六十余人于江浒。子龙争,不能得。
以定乱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京师陷,乃事福王于南京。其年六月,言防江之策莫过水师,海舟议不可缓,请专委兵部主事何刚训练,从之。
未几,列上防守要策,请召还故尚书郑三俊,都御史易应昌、房可壮、孙晋,并可之。又言:“中使四出搜巷。凡有女之家,黄纸贴额,持之而去,闾井骚然。明旨未经有司,中使私自搜采,甚非法纪。”乃命禁讹传诳惑者。子龙又言:“中兴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复旧物。今入国门①再旬矣,人情泄查,无异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臣不知其所终。其始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令皆因循遵养,臣甚为之寒心也。”亦不听。明年二月乞终养去。
【注】①入国门:这里指福王入朝为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举子业工:擅长
B.东阳令以私憾之憾:遗憾
C.非旷日不克旷日:耗费时日
D.闾井骚然闾井:居民聚居之处,这里指民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子龙忧国忧民的一组是
①家富,任侠好施②命子龙为监军讨之,稍有俘获
③子龙争,不能得   ④言防江之策莫过水师,海舟议不可缓
⑤乃命禁讹传诳惑者   ⑥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臣不知其所终
A.①②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④⑥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乃单骑人都营/责数其罪/谕令归降待以不死/遂挟都见雄/复挟都走山中散/遣其众而以二百人降/光先与东阳令善/竟斩都等六十余人于江浒。
B.乃单骑入都营/责数其罪/谕令归降待以不死/遂挟都见雄/复挟都走山中/散遣其众/而以二百人降光先/与东阳令善/竟斩都等六十余人于江浒。
C.乃单骑入都营/责数其罪/谕令归降/待以不死/遂挟都见雄复挟都走山中/散遣其众而以二百人降光先/与东阳令善/竟斩都等六十余人于江浒。
D.乃单骑入都营/责数其罪/谕令归降/待以不死/遂挟都见雄/复挟都走山中/散遣其众/而以二百人降/光先与东阳令善/竟斩都等六十余人于江浒。
四、(28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任侠好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思得一当。
(2)以定乱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京师陷。
(3)今人国门再旬矣,人情泄沓,无异升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祐,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想知其障可乘.乃遣从事郑辨见襄度告师期。师夜起,祜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您串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恕曰:“入蔡州取是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窟令击之,以乱军声。赋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祜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九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想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新唐书·李愬传》)
[注] 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不为备易:撤换。
B.诸将索裙苦:为……所苦。
C.想力不能独裙完:保全。
D.想知其可乘隙:机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翘的“筹略”的一项是(3分)
①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
②贼来降.辄听其便
③见赢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
④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
⑤城旁皆鹅鹜池,想令击之,以乱军声
⑥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敢于担当。在前线将领讨贼无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又经宰相李逢吉的举荐。
担任节度使.最终灭敌立功。
B.李椒关爱部下。对那些受伤生病的,他亲自照料看护;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他发给粟
帛,允许他们回家照顾亲人。
C.李愬知人善任。他采用降将吴秀琳的建议捕获李祐;拒听杀祐建议,反而厚待并重用李梧;后来李
祐在打蔡州时超了重要作用。
D.李悲善于用兵。当他知道吴阮济调用全部精锐部队抵抗李光颜时,就冒着大雪,连夜奔袭,一举攻
下蔡州,吴元济只得请罪投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槭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2) 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