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讱:言语迟钝。②无责:不值得责备。③实:结果。
小题1:对于“言”,孔子和孟子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
答:                                                                    
小题2:孟子为何重视“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小题1:说话应谨慎;要真实可靠。
小题2:因为孟子认为,“言”不但反映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会影响到国家对人才的选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笼统地回答“言很重要”一类的词语,不得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由②孔子说:“听到道路上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③孟子说:“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不值得责备了。”可以得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随便说话,不能传播一些道听途说的内容,可见他认为说话关乎到一个人的品行。孔子还认为说话要有用,说一些无内容,无作用的话,这对进贤是不利的。由此可见,他认为说话关乎到人才的选用。
译文:
①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道:“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慎重迟钝吗?”
②孔子说:“听到道路上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③孟子说:“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不值得责备了。”
④孟子说:“说话而无内容,无作用,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结果,将由妨碍贤者进用的人来承当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
B.及定而视焉少:稍微。
C.然而惠然临见:看见。
D.难而可喜工:精巧。
小题2: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  )(3分)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B.②③⑤
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 ①挟:倚仗。
小题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柳树,故尝著《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盖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因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高趣:志趣
B.而家贫不能得恒:经常
C.如也晏:平静、安定
D.盖以自况:情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每有意,欣然忘食
天大雨,道不通
B.①或酒招之,造饮辄尽
②且焉土石
C.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
②便扶向路,处处
D.①此亦人子也,可善
②公等雨,皆已失期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陶潜“不慕荣利”的一组是(    )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④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喜欢饮酒,但不善饮,家里穷得不能经常喝到,亲朋便摆酒招待他,他每次必醉,喝醉了就走。
B.陶渊明亲自种田耕地,以至累得体弱生病,也不愿做官。
C.江州刺史檀道济想让陶渊明出来做官,并讲了一番贤能之士处世的道理,可是陶渊明却不为所动。
D.陶渊明做彭泽令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当官后便带上全家,并分配给儿子一个仆人来服侍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写自己闯入聚会,委婉含蓄、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看”“望”,实际上是在想,此处用的是双关手法,十分巧妙。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含蓄地写出了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路请缨”与“有怀投笔”句,表达了只能羡慕他人的遗憾和空有报国之志的感慨。
B.“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句,写省父和拜见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C.“杨意不逢”句,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钟期既遇”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说明自己今日得遇知音,今后得志有望。
D.本段述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和期望得遇知音的心情。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