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子也。初名慧开,后改慧为惠。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子也。初名慧开,后改慧为惠。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子也。初名慧开,后改慧为惠。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语。
孝建元年,自太子中庶子转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积射将军徐冲之事。偃任遇甚隆,惠开不为之屈,偃怒,使门下推弹之。惠开乃上表解职。时偃宠方隆,由此忤旨,别敕有司以属疾多,免惠开官。思话素恭谨,操行与惠开不同,常以其峻异,每加嫌责。及见惠开自解表,自叹曰:“儿子不幸与周朗周旋,理应如此。”杖之二百。寻重除中庶子。
初,惠开府录事参军到希微负蜀人债将百万,为责主所制,未得俱还。惠开与希微共事不厚,以为随其同上,不能携接得还,意耻之。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其意趣不常皆如是。先刘瑀为益州,张悦代之,瑀去任,凡所携将佐有不乐反者,必逼制将还。语人曰:“随我上,岂可为张悦作西门客邪!”惠开自蜀还,资财二千余万,悉散施道路,一无所留。
五年,又除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其年,会稽太守蔡兴宗之郡,而惠开自京口请假还都,相逢于曲阿。惠开先与兴宗名位略同,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兴宗见惠开舟力甚盛,不知为谁,遣人历舫讯,惠开有舫十余,事力二三百人,皆低头直去,无一人答者。复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太守如故。六年,除少府,加给事中。惠开素刚,至是益不得志,寺内所住斋前,有向种花草甚美,惠开悉刬除,列种白杨树。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发病欧血,吐如肝肺者甚多。除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未拜。七年,卒,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偃任遇甚隆:高
B.寻重中庶子除:免除
C.惠开与希微共事不厚:关系友好
D.惠开严,自下莫敢违犯素:一向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萧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惠开不为之屈 ②常以其峻异,每加嫌责 ③不能携接得还,意耻之
④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 ⑤事力二三百人,皆低头直去 ⑥惠开悉刬除,列种白杨树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惠开不吝钱财,他从蜀地归来,获得两千多万的资财,但在离开时,全都沿途散发,一文不剩。
B.萧惠开为人刚强,不屈权贵,在为黄门侍郎时,与权高位重、深受皇帝恩宠的何偃意见不合,但他一点都不屈服。
C.萧惠开治下严厉,手下从不敢违犯,有一次他和会稽太守蔡兴宗邂逅,蔡兴宗派人向萧惠开手下打听,手下却无一人回答。
D.萧惠开和他父亲性格非常不一样,父亲谨慎,惠开鲁莽;父亲圆滑,惠开刚正。因而惠开常遭父亲的责罚,甚至曾被鞭打两百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偃怒,使门下推弹之。惠开乃上表解职。(5分)
(2)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何偃(很)生气,使手下人推究弹劾他。惠开就送上奏章,自求免职。(“门下”“推弹”“上表”“解职”各1分,大意1分)(2)常常对人说:“人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活百岁,仍然和夭折差不多。”(“每”“胸怀”“虽”“夭”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除:任命,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B“除”后面是“中庶子”官职之类的词语,应为“任命”或“授予官职”的意思。《陈情表》中“除臣洗马”就是此意。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萧惠开”性格特征是“意趣与人多不同”,①表现萧惠开的刚强;②是萧惠开父亲的认识与行为;⑤表现萧惠开治下严厉,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D“父亲圆滑”于文无据,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门下——手下人,推弹——推究弹劾,上表——送上奏章,解职——自求免职。(2)每——常常,胸怀——按照自己的意志,虽——即使,夭——夭折差。
【参考译文】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萧思话的儿子。原名慧开,后来改慧为惠。年轻时就有风度,阅读过文史方面的书籍,家庭虽是皇亲国戚,可居住及服饰简单朴素。惠开的心思志趣与人多不同,同处一处有时三年都不和人说一句话。
孝建元年,从太子中庶子转为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论积射将军徐冲这件事。何偃地位和待遇很高,不因此示弱屈从,何偃(很)生气,使手下人推究弹劾他。惠开就送上奏章,自求免职。当时何偃正非常受到皇上的宠爱,因此萧惠开的行为违背皇帝意旨,皇帝另外命令有关衙门让他借口疾病多,免掉了惠开的官职。萧思话一向恭敬谨慎,操守、品行与惠开不同,经常因为他的俊伟怪异而每每加以责怪。等看到惠开自己上表解职,自己叹息说:“儿子不幸与周朗一样的人周旋,理应如此。”用木杖打了他两百下。不久惠开又被任命为中庶子。 当初,惠开府中的录事参军到希微欠蜀人债将近百万,被债主挟制,不能与惠开一道返回京城。惠开与希微共事,关系不好,但认为跟自己一道来到蜀地,不能带他回去,心里对此感到羞耻。厩中共有六十匹马,就请求希微用这些马还债,他的心思志趣都是如此与常人不同就是这个样子。之前刘瑀为益州长官,张悦代替他,刘瑀离任,他所带的将官助手有不乐意回去的,一定逼迫他们回去。告诉别人说:“跟在我身边,怎么可以给张悦作幕僚门客呢?”惠开自蜀归来,有资财两千多万,全都沿路散发,一点都没留下。
五年,又被任命为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这一年,会稽太守蔡兴宗去往郡城,而惠开从京口请假回都城,在曲阿相遇。惠开以前与兴宗名声地位大略相同,担心蔡兴宗不能来看望自己,就命令部下:“蔡会稽部下若来问,千万不能回答。”惠开一向严厉,属下没人敢违犯。蔡兴宗看见惠开船只人员很多,不知是谁,派人一条船一条船地问,惠开有船十余艘,人员二三百人,都低头走开,无一人回答。
后又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依然做太守。六年,被任命为少府,提拔为给事中。惠开一向刚强,到此更加不得志,衙门内所住的房屋前面,有以前种的花草非常漂亮,惠开全都铲除,种上一排排的白杨树。常常对人说:“人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活百岁,仍然和夭折差不多。”后来患病吐血,吐出的像肝肺的东西很多。被任命为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没有上任。七年,去世了,当时四十九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 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任烦剧剧: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制:式样。
C.力争无少逊逊:谦逊。
D.为相知之家作家传知:交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    )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B.②③⑥
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 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运甓斋记
[明]贝琼
昔长沙公陶侃刺广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对曰:“吾方致力中原,故习劳耳。”呜呼!晋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侃独有志于此,固非一时坐谈老庄者所及也。及都督荆湘等州,检摄军府从事,未尝少闲。又尝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其聪敏恭勤,于此见之,非特运甓一事而已。
吾意其拥强兵,据重地,畜威养锐之久,当率诸郡请命北伐,拔黔首于膻腥,以雪宗庙之耻。而即安一方,凡四十余年,所谓平日习劳欲致力中原者,直虚语耳
且诸胡迭兴,未易剪也。苏峻之变,国破君辱,正臣子灰身之日。大兵云集,乃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亦独何心哉?侃以桓文自任,而所以勤王者如此,又岂果能践其言如运甓时邪?他日且欲正卞敦之罪,敦固可诛矣。侃之夷大难,立大功,亦由温峤辈激以天下之大义,不相异同,故侥幸石头之捷,如其中为进退,事几败于垂成,则何异于敦乎?梅陶称其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亦过论也。
虽然,晋之危而复安,亡而复存,实资其力,此为诸臣之冠,而著之于史焉,予故反覆论之。其行事虽有未至,而所言则可为万世法。何者?人情好逸而恶劳,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运甓之喻,岂不善邪!
剡山单阳原以名其斋,盖能志乎勤已。初,阳原读书山中,既老不仕。洪武四年,诏征诸儒,郡侯强起之。既至京师,又辞,吏部乃授汉阳湖泊使。然官无崇卑,能志于勤,则所施必有过人,而不虚生虚死矣。因其驰书三千里外,求文为记,故书以复之。若侃之为政,汉阳父老固能道之。而破陈敏于武昌,平杜弢于湘州,求其遗迹,可想见其风流于千载之下乎!
(选自《清江贝先生文集》卷十五)
【注】  ①运甓(pì):搬运砖块。②黔首:古称老百姓。③膻腥:这里是以羊的气味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④苏峻:原为东晋将领,后发动叛乱,攻陷建康(今南京),被温峤、陶侃联军击败而死。⑤桓文:齐桓公和晋文公。⑥卞敦:时任湘州刺史,当时他既不出兵平叛苏峻,也不向其他军队支援军粮。⑦石头:指石头城,即建康(今南京)。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自渡江而南:到南边。
B.非运甓一事而已特:特别。
C.侃之大难,立大功夷:平定。
D.亡而复存,实其力资:凭借、借助。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陶侃“聪敏恭勤”的一组是(    )
①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②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 ③检摄军府从事,未尝少闲 ④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⑤当率诸郡请命北伐,拔黔首于膻腥  ⑥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⑤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为人勤奋惜时,他统领荆湘等州时勤于军务,还告诉人们要珍惜光阴,不能虚度时光。
B.作者充分肯定了陶侃的运甓之说及历史功绩,认为他可与魏武、孔明相提并论。
C.剡山单阳原将书斋命名为“运甓斋”,请作者作序,作者认为为官者如果勤政,那么无论官职大小,一定能有所作为。
D.本文从陶侃运甓一事说起,兼带议论其生平,更阐发“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的观点,夹叙夹议,见解精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拜晋、慈、隰等州现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臣,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
(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  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明经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
B.因以东川节度使高崇文让:移让。
C.为屋四千七百重:重要。
D.不辨则受垢:污秽,耻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丹“治功”的一组是(    )
①征还入议蜀事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筑堤捍江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辟造反围困梓州,韦公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管理梓州,他认为此时梓州正处在包围之下,尽力守卫都很困难了,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就回绝了。
B.韦公被任命为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这三州都不是要害的地方,不如让它们归属河东,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C.韦公担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后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并在集市上供应建屋的原料,不获取利润。
D.一名受到韦公惩罚的士卒诬告韦公违法,韦公因此被朝廷免职,但事后朝廷派人来调查,发现士卒是诬告,而这件事使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识其姓名籍:登记、记录。
B.木郁然崇茂,悉于材中:中意、满意。
C.欲为棺而不得材者没:通“殁”,死去。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之际虞:忧患、祸患。
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    )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④所活不可胜计矣  ⑤其毋苟自为利  ⑥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己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做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旋复本官旋:不久。
B.前驺者潜知之潜:秘密地。
C.命吏辇归邸辇:乘车。
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比:同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    )
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③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  ④视西舍封识宛然
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B.②③⑤
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