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9分)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永寿元年,迁

文言文阅读(19分)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永寿元年,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19分)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
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①,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②酋长又遗金鐻③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薄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迁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④及乌桓并同反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延熹二年,梁冀被诛,奂以故吏免官禁锢。在家四岁,复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赋,率厉散败,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生为立祠。九年春,征拜大司农。鲜卑闻奂去,其夏,寇掠缘边九郡,***略百姓。秋,鲜卑复率八九千骑入塞,缘边大被其毒。朝廷以为忧,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赏赐甚厚。匈奴、乌桓闻奂至,因相率还降,凡二十万口。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唯鲜卑出塞去。
奂少立志节,尝与士友言曰:“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及为将帅,果有勋名。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縑百匹。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后汉书•张奂传》,有删改)
【注】①美稷:南匈奴单于的居所。②先零:羌族的一支。③鐻:(qú)金属制的耳饰。④休屠各:部落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美稷寇:入侵
B.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交通:交往
C.羌性贪而吏清贵:看重
D.缘边大其毒被:遭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奂“为国家立功边境”的一组是(3分)
①将其众降,郡界以宁
②羌性贪而贵吏清,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③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
④朝廷以为忧,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
⑤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
⑥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
A.①③④B.①②⑤C.①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奂勇敢善战足智多谋,以极少的兵力出战抵抗南匈奴的入侵,通过招募士兵、占据有利地势等方法击败了敌人。
B.张奂因战胜南匈奴而威名教化大盛于边疆,之后被授予了使匈奴中郎将的官职,平定了休屠各和乌桓的叛乱。
C.因曾被大将军梁冀征召在其府中任职,梁冀被诛***后张奂受牵连而被免官。鲜卑侵犯边境时,朝廷又任命他为边防大将,这表明张奂有超群的才干。
D.张奂年少时胸有大志,后来做将帅期间建立了不少功劳,董卓仰慕他派人给他送礼,张奂因为不喜欢董卓而拒绝了他的馈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5分)
(2)匈奴、乌桓闻奂至,因相率还降,凡二十万口。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但张奂营垒中只有二百左右的士兵,张奂听到消息就马上率领军队出战,军吏认为自己军队的力量抵挡不了对方,争相磕头阻止他。(壁、唯、勒、敌各1分,句意1分)(2)匈奴、乌桓听说张奂到来,就相继投降了,总共二十万人。张奂只***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将剩余的人都安抚收容了。(因、相率、凡、慰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交通:勾结。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B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原文“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解释为“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于是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能与东羌交往”,看似通顺,但从语意上讲“南匈奴”和“东羌”的交往是对付汉朝,应该不是正当的,应加重语气,译为“勾结”更为合适。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张奂”性格特征是“为国家立功边境”,③表现了张奂临战的镇定自若,④是朝廷的任命,⑥是张奂的口头表态,这些和“立功边境”关系不大,排除这些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从B对应的原文“羌性贪而贵吏清,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看,张奂之所以“威化大行”,是因为战胜匈奴和拒绝羌部酋长的礼物,正身洁己为羌人所佩服,选项以偏概全,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⑴壁——营垒,唯——只,勒——率领,以为——认为,敌——抵挡。(2)因——于是、就,相率——相继,凡——总共,慰——安抚。
【参考译文】
张奂,字然明,是敦煌渊泉人,父亲张惇,任汉阳郡太守。张奂年轻时到三辅地区游学,拜太尉朱宠为师,后来被征召到大将军梁冀幕府任职,因病辞职。又被推举为贤良,回答策问获得第一名,被提拔担任议郎之职。
永寿元年,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刚刚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率七千余人起兵进攻美稷,东羌也出兵响应。但张奂营垒中只有二百人左右,张奂听到消息就马上带领军队出击,军吏认为自己军队的力量抵挡不了对方,争相磕头阻止他。张奂不听从,便率兵前进驻扎到长城。这时他召集兵士,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于是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能与东羌勾结,各路豪强相继和张奂示好亲近,同汉军共同攻打南匈奴叛军,连续作战不断取得胜利。且渠伯德十分害怕,便率众向张奂投降,这样郡内才得以安宁。东羌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羌首领也送来八件金耳环,张奂都接受了,然后便命主簿召集羌族各部前来,他举起酒杯将酒倒在地上说:“即使马像羊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马厩;即使金器像谷粒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怀中。”把金、马全都还给他们。羌人生性贪婪而看重官吏的清廉,张奂端正自身,廉洁品行,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
朝廷调张奂担任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与乌桓一起反叛,汉军非常惊恐,都想逃跑。张奂安坐帐中,若无其事地与弟子讲诵学问,军士们渐渐安定下来。于是他私下里诱降乌桓,使他暗中和自己通好,然后让乌桓斩***了休屠各这个部落的首领,袭击并打败了他们的军队。延熹二年,梁冀被***,张奂因为是梁府故吏被免官禁锢。在家四年后,又被任命为武威郡太守。张奂平均分配赋税和徭役,集合并安抚散乱的败兵,经常是各郡最好的,河西因此得以保全。那地方的风俗有很多妖邪的禁忌,凡是二月份、五月份生下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全都***死。张奂拿仁义的道理教导他们,严格赏罚制度,风俗就得到了改变,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九年春,又调任大司农。鲜卑人听说张奂调离,便攻掠沿边九郡,***害抢劫百姓,沿边深受其害。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又任命张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赏赐很丰厚。匈奴和乌桓听说张奂到来,就相继投降,总共二十万人。张奂只***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将其余的人都安抚收容了。唯独鲜卑率众退走出塞。
张奂年轻时立下志向,曾对朋友说:“大丈夫活在世上,一定要为国家在边境立功。”到后来成为将帅,果然有功勋。董卓仰慕他,让自己的哥哥赠给张奂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的为人,拒绝而不接受。光和四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玷污。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者至适:恰好,正巧;
B.若复失养,吾不汝矣贷:借给
C.真宗时宴大臣。数:屡次,多次
D.奎为俭约务:致力,专力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② 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③ 奎密遣捕***之,坐客莫有知者 ④ 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⑤ 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⑥ 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A.①③④B.①②⑥C.③⑤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应赔偿的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借钱给那个人,使母子和好如初;对于***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而且还没有惊扰客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5分)                                                                       
(2)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閤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臣之罪,以正纪纲理:惩处
B.公著请不已,解银台司竟:竟然
C.夏人其主,将大举讨之幽:囚禁
D.公著数其害白:陈述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公著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①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②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③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④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
⑤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⑥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著自幼好学,为官后敢于进言。他小时候特别爱好学习,以至于废寝忘食,得到父亲的器重和赞赏。入朝为官后,为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的事多次向皇上进言,为司马光说情,因此惹怒皇上而被免职。
B.吕公著与神宗谈论为治之道,观点令神宗赞许。他与神宗一起谈论治国之道时说到尧、舜和唐太宗,以为尧、舜能知人安民,唐太宗能屈己从谏,神宗认为他说得好。
C.吕公著两次建言,对国事有独立见解。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兴兵讨伐西夏,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兴兵后又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
D.吕公著关心时政,进言切中时弊,重视谏官作用。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陈述了新法颁布后产生的一些弊端,指出了正直谏官的作用,请求设置谏员,以广开言路。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著对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
(2)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何偃,字仲弘,庐江人,司空尚之中子也。举秀才,除中军参军,召为太子洗马,不拜。元嘉十九年,为丹阳丞,除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时义阳王昶任东官,使偃行义阳国事。二十九年,太祖欲更北伐,访之群臣,偃议曰:“伏计贼审有残祸①,歼殄非难,诚如天旨。今虽庙算②无遗,而士未精习。边民流散,多未附业。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③未归,创痍未起。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窃谓当今之弊易衄④,方来之寇不深,宜含垢藏疾⑤,以齐天道。”帝不悦,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元凶弑立⑥,以偃为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权要,时为寒心;而尚之及偃善摄机宜,曲得时誉。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除大司马长史,迁侍中,领太子中庶子。改领骁骑将军,亲遇隆密,有加于旧臣。转吏部尚书。尚之去选⑦未五载,偃复袭其迹,世以为荣。侍中颜竣至是始贵,与偃俱在门下,相得甚欢。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及偃代竣领选,竣愈愤懑,与偃遂有隙。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上表解职,告医不仕。世祖遇偃既深,名医上药,随所宜须,乃得瘥。时上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素好谈玄,注《庄子•逍遥篇》传于世。大明二年,卒官,时年四十六。世祖与颜竣诏曰:“何偃遂成异世,美志长往。与之周旋,重以姻媾,临哭伤怨,良不能已。往矣如何!宜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本官如故。”谥曰靖子。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九)
【注】①残祸:指北魏内部发生混乱。②庙算:指战略战术。③流佣:指流亡在外受人雇佣的人。④衄:nǜ,挫败。⑤含垢藏疾:形容宽容大度。⑥元凶弑立:指太子刘邵***死宋文帝自立为帝。⑦选:指负责举荐官吏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访之群臣访:看望;访问。
B.之则势艰薄:接近;迫近。
C.太子中庶子领:兼任。
D.尚之选未五载去:离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部表明何偃备受宠信的一组是 (      ) (3分)
①使偃行义阳国事                   ②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③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             ④尚之去选未五载,偃复袭其迹
⑤上表解职,告医不仕               ⑥名医上药,随所宜须
A.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何偃父子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何偃的父亲何尚之担任过司空、尚书令等,何偃本人所任官职礼部尚书也对朝廷人事有一定干预权。
B.何偃勇于进谏,力阻皇帝北伐。太祖想趁北魏内乱发动战争,何偃认为时机不到,北伐容易引发国内矛盾,应兴利除弊,顺应天道。
C.何偃为官机敏,有赞誉之声。刘劭***父继位后,何偃父子同处权力巅峰,虽使人为之战栗,但父子二人皆因巧于处事而赢得赞誉。
D.何偃官位高,引发同僚不满。何偃和侍中颜竣同在门下省为官,起初二人相处比较融洽,但后来因何偃升职逐渐招致颜竣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伏计贼审有残祸,歼殄非难,诚如天旨。 (5分)
(2)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曰:“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曰:“赏赉无度,至于空竭帑
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振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曰:“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曰:“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鲷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尉宋由府辟:躲避
B.而起大第,崇饰玩好遽:突然
C.奢侈逼,诛戮无罪僭:超越本分
D.敞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疾:痛恨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何敞“为官正直”的一项是(3分)   (   )
①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④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⑤每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    ⑥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A.①②⑥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京城及周围地区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却认为是皇帝即将驾崩的不祥之兆。
B.面对当时赏赐不符合礼制的局面,何敞劝说宋由送回所得到的赏赐,并请宋由上奏皇上让王侯回到各自的封国,节省开支,救济穷孤。
C.何敞心忧百姓。因为窦宪的两个弟弟大兴土木,他上奏皇帝,希望朝廷让二人遣归工匠,却没有被采纳。
D.由于何敞多次劝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等人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5分)
(2)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
B.亦足畅叙幽情 (连词,用来)
C.俯察品类盛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所以游目骋怀 (连词,因此)
小题2:下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例句:群贤毕至
A.映带左右B.引以为流觞曲水
C.少长咸集D.一觞一咏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