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随园记(清)袁枚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随园记(清)袁枚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随园记
(清)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会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①,禽鸟厌之,不肯妪伏②,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③。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注】①嚾呶,叫喊吵闹。②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③宦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未尝也往:流逝B.日与其上高山徒:随从
C.圣人无师常:经常D.后三十年,会江宁宰:做县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清凉山南唐避暑所/冰,之而寒于水
B.织造隋公当山北巅/巫医乐师百工
C.余恻然悲/抱明月长终
D.余竟一官易此园/故为之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写出随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在登上小仓山之后更加被凸显出来,写金陵周边的名胜,是为了突出“随园”美景更胜一筹。
B.文章第二段中“随其高……”一段文字,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连用了十个“随”字,除了具有强调作用外,更把本文文眼“随”字凸显出来。
C.文章第三段作者写到“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舍官而取园”的原因主要是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D.文章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自己的趣味,表现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询问园林的价格,说三百两银子,我用一个月的俸禄买下来。(2)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同享用。(3)(我)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已被我所拥有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常:固定。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不能孤立的理解。例如:“扁鹊,非常人也。”中“常”的意思是“普通,平常”。
小题2:
试题分析:C“而”都表示修饰。A是/形成,凝结;B结构助词,的/代词,这;D介词,拿、用/连词,用来。
小题3:
试题分析:C“原因主要是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理解错误,主要原因是“追求个性的自由”。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重点句式要指出。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值”“购”“以”“是”“藏”“食”“以为”“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
附【参考译文】
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所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随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随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这里。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做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景。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起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伤相当。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围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己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不复叙复叙:再度任用
B.督舟师邀之海外督:督促
C.坚壁不出壁:营垒
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条:分条陈述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顺之奋勇抗倭的一组是
①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②乃躬迁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③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④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⑤时盛夏,居海舟两月
⑥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4分)
(2)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4分)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各2分,加翻译共12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A.固而近于费     B.某所,而母立于兹
C.悚然而听之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小题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烟霏云聚集B.春生秋果实
C.然黑者为星星乌黑D.人肌骨刺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有一项与与其它各项句式不相同的是 (   )
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B.求!无乃尔是过与?。
C.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4: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烟霏云敛”“天高日晶”“丰草绿缛而争茂”等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各2分)
(1)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2)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③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小题1: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
                                                                                           
小题2: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后面题目。 (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官盛则近(阿谀、奉承)
C.授之书而习其句者(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然)
D.而学于师(以……为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学者必有师师道不传也久矣
B.吾尝终日思矣则群聚笑之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皆出于此乎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D.《师说》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责备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断句(3分)(用斜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刘向《说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