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结实B.乡人亦杂立众中,引注目衣领
C.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然惊异的样子D.乡人愦愦,憨状可掬愤恨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车数百梨,老纳止丐一策之不以
B.于是掬梨大啖,尽年九十
C.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去濯清涟不妖
D.蠢尔乡人,又足怪。徐公能及君也
小题3:故事很讲究前后照应,下列各组句子不含前后照应的一项是( )(3分)
A.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
B.我特需此核作种。
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C.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
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D.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3分)
(2)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4分)
(3)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3分)(2)并向观众要热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4分)(3)他被市人嘲笑,是有原因的啊。(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领:脖子   C粲:露齿而笑的样子。“众星粲以繁”中“粲”的意思是“明亮,鲜明。”“予授子之粲兮”中“粲”的意思是“上等白米。”  D愦愦:昏乱,糊涂。
小题2:
试题分析:B将要。 A其中;那。   C修饰;转折。  D什么;怎么。
小题3:
试题分析: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写僧人的慷慨大方。“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写一部分人没有善心,只知道自己挥霍。没有照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逐字翻译,然后组合成句,语句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丐”“有道士,破巾絮衣,定语后置。丐于车前,介宾短语后置句。”“汤、好事者、沸沈”“其见笑于市人,被动句。”“以”。
附【文言文译文】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价很高。这时,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乡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他却并不走,乡下人更为恼火,大声责骂他。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于你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你不给倒也算了,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旁边围观的人也劝乡下人挑个最差的梨给道士,打发他走算了。而乡下人却坚决不肯。
酒店里一个伙计见外面吵闹得不可收拾,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个梨,送给道士。道士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又对围观者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么。我有很好吃的梨,拿出来请大家一同品尝。”有人说:“你既然有好梨,为何不自己吃呢?”道士说:“我需要这个梨核作树种。”于是他大口大口地把梨吃下去,将梨核放在手上,解开肩上破土的工具,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观众要热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在众人的注视下,梨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忽然间便长成了树,树叶茂盛;一会儿就开了花;又一会儿便结了梨,个大芳香,压弯了每个树枝。道士就从树上摘下梨送给观众,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摘完了梨。梨赠完后,道士就用长刀砍梨树,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把还长着叶子的树杆扛在肩膀上,非常从容地走了。
当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竟忘记卖梨的事。当道士走远后,他才回头看车子,发现满车子的梨都没有了。乡下人这时才醒悟过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原来都是自己的梨。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是刚刚砍断的。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转过墙角,只见被砍的车把在墙脚下,才知刚才砍的梨树本来是自己的车,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此事成为满街市民的一个笑柄。
异史氏说:“乡下人那副昏乱糊涂的模样,十分痴傻,他被人讥笑,是有原因的。我每每见到一些乡中没有爵位的富有人家,当良朋至亲有所求时,就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样子,而且计算着说:“这是可用数天的物资了。”有人劝富有人家救济有危难的人,或施舍饭食给孤独无依的人,他们就愤怒计算着说:“这可足够十人五人的食用了。”甚至父子兄弟间,极少的金钱也斤斤计较。但当他们不节制地赌博时,就散尽家财也不吝啬;自己大祸临头,就会用尽家财赎命。好像这类事情的例子,正是说之不尽。相对而言,愚蠢的乡下人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4分)
初,伍员与申包胥①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2,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③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①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申包胥:楚国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随:诸侯国名。③夷:指吴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也亡:死亡B.申包胥秦乞师如:前往
C.夷德无厌:满足D.吴之未定逮:趁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吴封豕长蛇若舍郑以东道主
B.若邻君若亡郑而有益
C.世事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骂曰
D.秦伯使辞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A.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B.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C.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D.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包胥与伍员私交很好,但在如何对待楚国的政治态度上,两人出现了分歧:伍员充满仇恨,申包胥热爱故国。
B.申包胥在楚国被吴国攻打、楚王逃亡他国的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受楚王之命出使秦国,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C.申包胥采用了“借刀杀人”之计来拯救楚国,即请求秦王出兵攻打吴国,最终秦王被成功打动,派出了军队。
D.文章传神地刻画了人物语言和行为动作。申包胥的一番话在秦王听来入情入理,他在秦的一系列行为也十分感人。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12分)
(1)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3分)
(2)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3分)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荆轲刺秦王》)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分) (初中《<论语>十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父佑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 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旦幼沉默,好学有文沉默:沉稳文静
B.为朕太平者,必斯人也致:达到,实现
C.一朝尽,诚可惜也殆:必将,一定
D.寇准数旦,旦专称准短:揭短,说……坏话
小题2:下列句子,与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旦子弟及家人皆迎
A.佚之狐言郑伯曰B.今反归咎
C.良曰“长臣”D.燕王拜送
小题3: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B.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C.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D.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小题4: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旦小时候聪明好学,他的父亲认为他将来可以官至宰相。
B.真宗认为王旦贤达,可以帮助他实现创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C.宫内放生火灾,王旦认为自己是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有责任,应当罢免。
D.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样把王旦接回了家。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
(2)帝以是愈贤旦。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19分)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留成列栅以守。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余贼犹在南城,成斩所俘而纵其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砲,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进指挥使。诸蛮隶普定者悉平。十七年,平阿黑、螺蛳等十余寨。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进贵州都指挥同知。有告其受赇及僭用玉器等物者,帝以久劳不问。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
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赠夏国公,谥武毅。
(节自《明史·顾成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导:引导
B.成跃起断缚,持刀者,脱归仆:倒下
C.舟于沙,成负舟而行胶:搁浅
D.明年奏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罢:废除
小题2:下列句子都能够体现顾成“善谋画”的一项是(    )(3分)
①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②成斩所俘而纵其一
③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    ④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
⑤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  ⑥成性忠谨,涉猎书史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成年少时擅长骑马使长枪,并且还喜欢文身,曾被选为太祖帐前亲兵,专门为太祖出入擎掌华盖。但他在北平时却始终不肯领兵与建文帝的军队作战。
B.建文帝元年顾成抵御燕师,被俘后投降了燕王仍受重用,而且被送到北平帮助燕王的儿子守卫北平。后来朱棣继位当了皇帝,仍封他为镇远侯,留守贵州。
C.顾成生性忠厚谨慎,重视读书学习。镇守贵州时首战就攻克了普定。后来又屡次平定播州,都匀的少数民族叛乱。被召回京城后,皇帝命他辅佐太子监国时,他却婉言谢绝了。
D.在贵州时,有人告发顾成受贿并逾越使用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玉器等物。但皇帝念其劳苦功高,未加追究。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5分)
②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1: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 则亩三斗                   益:增加
C. 辽东公翟黑子世祖       宠:受宠
D. 为为讳乎                   首:头领
【2】小题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3分)
②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4分)
③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也。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有蛇出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往奠拜之。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迁大理寺丞,主孔子祠事。孔氏故多放纵者,道辅一绳以法。章献太后临朝,召为左正言。受命日,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以清朝廷。太后可其言,乃退。奉使契丹,道除龙图阁待制。契丹晏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艴然①径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且令谢之。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既还,言者以为生事,且开争端。仁宗问其故,对曰:“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平时汉使至契丹,辄为所侮,若不较,恐益慢中国。”帝然之。明道二年,召为右谏议大夫。会郭皇后废,道辅诣垂拱殿伏奏:“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帝使内侍谕道辅至中书,令宰相吕夷简以皇后当废状告之。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后有汉、唐故事。”道辅复曰:“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道辅性鲠挺,遇事弹劾无所避,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初,道辅僦②郭贽旧宅居之,有言于帝者曰:“道辅家近太庙,出入传呼,非所以尊神明。”即诏道辅他徙。集贤校理张宗古上言:“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帝出宗古通判莱州。会受诏鞠冯士元狱,事连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察帝有不悦琳意,即谓道辅:“上顾程公厚,今为小人所诬,见上,为辨之。”道辅入对,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辅朋党大臣,出知郓州。时大寒上道,行至韦城,发病卒。
(节选自《宋史·孔道辅》)
【注】①艴然:生气的样子。②僦:租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晏使者晏:宴请。
B.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蹙:紧迫。
C.帝然之然:答应。
D.会受诏鞠冯士元狱鞠:审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孔道辅性格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   ②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  
③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   ④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⑤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      ⑥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道辅不畏神灵,执法不徇私舞弊。当蛇出现在真武殿的时候,全郡的人都认为是神灵,唯独他毫不畏惧,将其打死;孔家后代不守礼法,他严格执法,不留情面。
B.孔道辅坚持国家立场,毫不动摇。契丹在接待孔道辅的时候,侮辱先王,孔道辅愤而离开,直到契丹主持招待的人道歉后才肯罢休,回国后向皇上解释,得到皇上的认可。
C.孔道辅性格耿直,遭权贵忌恨。他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要弹劾,权贵因此很是忌恨他,借他居住的地方大做文章;张宗古极力为其辩护,也遭到了朝廷的贬谪。
D.孔道辅受人误导,遭到朝廷处罚。张士逊明知皇帝要治罪于程琳,却又假惺惺地让孔道辅为其求情;皇帝认为孔道辅是朋党大臣,将其贬出京城,最终他旧病复发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5分)
⑵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