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孟子曰:“大人者,

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孟子曰:“大人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小题1: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小题2: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如何正确看待两个人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2分)两句话都讲到诚实守信的问题,肯定了“信”这一立身处事的原则。
小题2:(2).(4分)看上去矛盾,但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原则与变通二者的对立统一。(1分)在孔子看来,信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1分)而在孟子看来,信又不能拘泥于小节小信,应该以义来进行调节变通。(1分)两人的观点表明: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要在原则问题上讲信用,不要拘泥于小节上的一成不变。(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第一段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第二段中“大人者,言不必信”可知强调的都是诚信问题。
小题2:
试题分析: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强调了做大事合乎道义就可。两者观点看似矛盾,实质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
参考译文:(1)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2)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报乎岂:为何B.何来王谒:拜见
C.见滕公适:恰好D.王慢无礼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④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B.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的袴下爬了过去,众人嘲笑他胆小。
C.到达南郑时,韩信看到许多将士逃跑了,心里害怕汉王责备他,也赶紧逃跑离去。
D.萧何告诉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3分)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论语·为政篇》)
小题1: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不能苛求      方面的享受,而应该注重     方面的培养。(2分)
小题2:孔子认为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请结合上文加以简述。(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
【注释】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2分)
                                                                                       
小题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渊明不解音色,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学善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饮辄尽造:置备
C.耕自资,遂抱羸疾躬:亲自
D.毕,还复之著:穿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乡邻之所贵②既自以心形役
B.①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②鸟倦飞知还
C.①亲老家贫②引壶觞自酌
D.①郡将候潜,值酒熟②实迷途未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自幼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C.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D.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回家,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1)陈亢: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小题1:下列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B.在教学内容上孔子重视师教与礼教,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还教学生立身处世。
C.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独立生活。
D.本章还说明了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小题2:陈亢说自己“问一得三”,这“三”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