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13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13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D.弃甲曳兵而走 | 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刑人如恐不胜 |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 小题3: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 | B.②③⑤相同 | C.①⑤相同 |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 小题4:选出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小题5:翻译下列各句:(5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分)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3分)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注重乡校的教育,宣扬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2)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小题6: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涂-途B.无—勿C.检-俭 小题2: 试题分析: A均为形容词,全,完。B动词,改变;动词,夺取。C开仓,发生。D兵器,军队。 小题3: 试题分析:都是介词,①接对象②到③比④在⑤和,跟 小题4: 试题分析:②④⑤⑦都是状语后置,①③是判断句,⑥是宾语前置句。 小题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渔网) | B.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 | C.谨庠序之教(古代的地方学校)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现) | 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斧斤以时入山林 挟飞仙以遨游 | C.五亩之宅 句读之不知 | D.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君幸于赵王 |
|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易》称“《遯(dùn同“遁” ) 》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 逢páng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 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 《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遣吏奉谒致礼奉谒:拜见 | B.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杜:关闭 | C.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宾:归顺 | D.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过:经过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汝殁以六月二日 | C.少孤,为宗人所养吾属今为之虏矣! | D.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 | 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 |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 | 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 |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B.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C.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D.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3分) (2)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4分) (3)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3分)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我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人先,故能成器长。”——老子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仆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小题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精髓?(3分) 小题2:老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观点,你赞同哪一个?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防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吏掖之以出掖:鞭打 | B.而佖朔望必诣昉朔:阴历每月初一 | C.是市私恩也市:买卖,交易 | D.普寻出镇寻:不久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 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 B.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 C.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 D.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5分) 译文: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5分)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6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道:学习道理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其皆出于此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 B.文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 C.文中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加以论证。 | D.为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选文的第②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阐述了“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 小题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