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扁舟,举匏尊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正襟坐危,端正
B.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C.抱明月而长终长终,这里指精神不朽
D.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B.顺流东也到则披草坐,倾壶而醉
C.驾一叶扁舟颓然就醉,不知日
D.一毫而莫取有槁暴,不复挺者
小题3:对上面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一问一答展示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B.作者塑造曹操的形象,意在表达英雄豪杰无非过眼烟云,不能与天地共存的感慨,并借此感叹人生短暂而无常。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意象,阐明了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并由此得出结论:水月是不值得羡慕的,人生在世,应当忘怀得失,纵情享乐。
D.作者最终完成由悲到喜的情绪转变,充分体现了自然美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
小题4:简要分析选文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在写法上的特点。(3分)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赋的写法:铺陈排比,大肆渲染。②先扬后抑:先勾画曹操的盖世英雄形象,充分蓄势;再以“而今安在哉”一跌,说明人生短暂、无常。③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塑造曹操的形象,用对比来引人思考。
小题5:(1)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2)(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长终:长久存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D即使,表假设。A表被动/比;B表修饰/表承接;C音节助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C“纵情享乐”错,作者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这就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大,一般认为,分析写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几个角度分析。本题首先考虑文体的特点,赋的常用手法——铺陈,布局手法——先扬后抑,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夸张等。考生能从两个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蜉蝣”名词作状语,译为像蜉蝣一样;“渺”译为渺小。(2)句中“未尝”译为不曾,“卒”译为最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申挺狱讼: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帝荔行高:推崇
B.炀帝虽爱其才,然峭正疾:痛恨,不满
C.故议者晋二陆方:正直
D.妻妾服拟王者被:穿着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3分)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文言文断句、翻译(11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2分)
②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率传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祖永,宋右光禄大夫。父环,齐世显贵,归老乡邑,天监初,授右光禄,加给事中。
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齐始安王萧遥光为扬州,召迎主簿,不。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举秀才,太子舍人。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值任昉在焉,约乃谓昉日:“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使工书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褚洵等缮写,以给后官。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其年,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者不愿,遂出家为尼。尝因斋会率宅,玩之乃飞书言与率奸,南司以事奏闻,高祖惜其才,寝其奏,然犹致世论焉。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及为别驾奏事,高祖览牒问之,并无对,奉答云“事在牒中”。高祖不悦。出为新安大守,秩满还都,未至,丁所生母忧。大通元年,服未阕,卒,时年五十三。昭明太子遣使赠赙。
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竞不研问。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迎主簿,不就:上任
B.举秀才,太子舍人除:授予官职
C.值任昉在焉适:恰好
D.奉答云“事在牒中”但:还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率善“属文”的一组是(3分)
①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   ②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③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   ④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⑤未尝留心簿领           ⑥壮哉雀鼠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率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父亲一直到他自己,虽然历经宋、齐、梁国的朝代变迁,却深受恩宠,身居高位。
B.张率天赋极高.年少时就表现不俗,加之非常勤奋,很早就名声远扬,所结交朋友如任昉、沈约等也都十分杰出。
C.张率深为梁高祖器重;高祖让他担任秘书丞之职并褒扬张率的文才,甚至在御史台弹劾他行为不检时.加以庇护。
D.张率处事大度,喜欢喝酒,但也曾因此耽误了公事,一次梁高祖当面询问他,他竟一无所知,高祖很是生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5分)
(2)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知亡矣既:已经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唯君之图:考虑
D.矢其所与:同盟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还也                      B. 亡郑而有益于君
尽失度                          入前为寿
C. 敢烦执事                     D. 邻厚,君之薄
身翼蔽沛公                    北蛮夷鄙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先示弱,说郑已知要亡。再为秦分析,为进一步打动秦君提供了可能。
B.接着烛之武从秦的立场分析了亡郑的坏处和存郑的好处,从利益上动摇秦君。
C.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从历史出发,指出晋君曾言而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D.最后烛之武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小题4: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明经甲科为郎,补谷阳长出:调离京城
B.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约束:规定
C.辄斥罢之,甚者其不法案:查看
D.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广:扩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   )(3分)
①其治视民如子   ②开通沟渎    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   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    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B.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和文明的进步。
C.在少府之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5分)
(2)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甲: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武子赐。”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秦伯说,与郑人签订盟约
C.行李之旺来,共其乏困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恃其富宠,以于国骄恣、奢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以免于难,离桓之罪公子往臣不送
B.子贺我故徐公能及君也
C.其宫不备宗器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D.将吊不暇,何贺有五亩之宅,树以桑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4: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①无一卒之田   ②顺其宪则   ③行刑不疚  ④修武之德  
⑤有栾武子之贫  ⑥忧德之不建
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谷阝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小题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译文: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译文:                                                                           
③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