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徐君星标墓志铭清 袁枚余尝铭弈国手之范西屏墓矣,今又得一人于吴江梨里,曰徐君星标,名璇。生有心计,以羸废书,性独好弈。父培云,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徐君星标墓志铭清 袁枚余尝铭弈国手之范西屏墓矣,今又得一人于吴江梨里,曰徐君星标,名璇。生有心计,以羸废书,性独好弈。父培云,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徐君星标墓志铭
清 袁枚
余尝铭弈国手之范西屏墓矣,今又得一人于吴江梨里,曰徐君星标,名璇。生有心计,以羸废书,性独好弈。父培云,故国手也。四方弈者争来相角。星标衣文葆①,疏双丫髻,哑哑然旁立谛视,竟日不去,亦不言。父奇之,微哂而已。
居无何,西江棋客来,值培云外出,乃抱星标膝上,戏曰:“若能代而翁与我弈乎?”应声曰:“唯。”客怜其幼,问让子若干。星标跽而请曰:“儿主人也,客远来,愿让客先。”客笑而从之,甫数著,觉有异势不能休,攒眉苦思,裁下一子,星标随手支应,即往阶下抛堶②嬉戏。客惧损名,佯作便旋③状遁去。当时,星标年才十有一。
其布局审势虽本家法,而常出意外之奇。或敌人坚壁高垒,万无破法,星标强投数子于闲处,若惹人嘲笑者。俄而近邻远映,若火生积薪中,燎原莫遏;又如降兵内应,伏甲四起。观者且惊且喜且叫绝,而卒莫测其所以然。古称人能数遍天星,则尽其棋势,星标其庶乎?余按六朝人主好弈。有围棋大小中正之官,有以弈得太守者。使星标生其间,当如何荣宠,而竟没没然抱技以终。然则天下事有遇有不遇,类皆如弈耶!呜呼,惜矣!星标有子达源,能诗、能画,偏不能棋,星标亦不教也。
铭曰:天之所相,其生不偶,以故駃騠④生七日而超其母。吁嗟徐君世罕有,能向弈秋⑤借其手,坐隐一枰消永昼。天年终时六十九,我为之铭葬高阜。棋之艺一日不绝,君之名一日不朽。
(选自《袁枚诗文选译》)
【注】①文葆:文绣的襁褓。葆同“褓”,此指儿童穿的绣花衣。②抛堶:一种抛砖块的游戏。③便旋:小便。④駃騠:即骡,公马与母驴所生,体与力均优于驴。⑤弈秋:传说中极善于下棋的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废书,性独好弈    羸:瘦弱
B.父奇之,微而已     哂:微笑
C.星标投数子于闲处    强:故意
D.客其幼,问让子若干   怜:可怜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徐星标高妙棋艺的一组是(3分)
①以羸废书,性独好弈  
②客惧损名,佯作便旋状遁去
③观者且惊且喜且叫绝,而卒莫测其所以然
④有围棋大小中正之官,有以弈得太守者
⑤棋之艺一日不绝,君之名一日不朽
⑥使星标生其间,当如何荣宠
A.①②④B.②③⑤
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墓志铭实际上是一篇人物小传,记述了一位平民棋手的生平事迹。徐星标的高超棋艺离不开家庭的耳濡目染,更离不开自己的天赋与勤奋。
B.文章第二段写西江棋客与星标的对弈,笔法曲折,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颇有传奇特点,写活了一位天才棋童的形象。
C.作者拿徐星标命运与南朝时期受重视的围棋国手相比较,为他身怀绝技却生不逢时的命运感到惋惜,为他未能尽展报国之志而感喟。
D.徐星标成为围棋高手与 他的性格有关。“生有心计”,也就是生来好琢磨事理。而他的儿子能诗能画“偏不能棋”,并且他也不教。这些都说明教育要顺应儿童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题4:请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俄而近邻远映,若火生积薪中,燎原莫遏;又如降兵内应,伏甲四起。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一会儿棋势却远近照应,像火生于一堆木柴之中,变成了不可遏止的燎原大火;又像投降的士兵作了内应,一时间伏兵四起。(“近邻远映”“燎原”各1分,句子流畅1分)(2)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窥伺”“如”各1分,句子流畅1分)(3)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楚国人(项羽接着)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举”“焦土”各1分,句子流畅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需要结合原文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来理解。原文说“客人念他年纪小,问他要让多少子”,“怜”应译为“怜爱”。
小题2:
试题分析:①说他生来很有心计,因为身体孱弱而没有读书;④说有围棋大小中正的官,有靠下棋得到太守官职的,与徐星标无关;⑥是一种假设星标生在那时,将会多么荣耀得志,不合要求,不能表明徐星标高妙棋艺。
小题3:
试题分析:“为他未能尽展报国之志而感喟”牵强。他只是一名棋手而已,只不过没遇到南朝举国重视围棋的时代而已。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近邻远映”译为远近照应;“燎原”译为燎原的大火,熊熊的大火;(2)“窥伺”译为偷偷地看;“如”译为比得上、赶得上;(3)“举”被动,译为被攻取;“焦土”译为化为灰烬。
参考译文
我曾为下棋的国手范西平作墓志铭,如今在吴江梨里又得到一人,就是徐君星标,名璇。他生来很有心计,因为身体孱弱而没有读书,生性只是喜爱下棋。父亲培云过去也是下棋的国手,四面八方的人争着来一比高下。星标穿着绣花童衣,梳着两个丫髻,默默地站在旁边注意观看,整天不离开,也不说话。他父亲感到惊异,但也只是微笑而已。
没过多久,西江有棋客来,正巧培云外出。客人于是把星标抱在膝上,开玩笑说:“你能代你父亲和我下棋吗?”星标随即答应说:“行。”客人念他年纪小,问他要让多少子。星标跪坐着对客人说:“孩儿我是主人,你是远来的客人,愿让你先走。”客人笑着听从了。才下几着,觉得有股非常的棋势难以阻挡,皱着眉头苦苦思索,才下一子;星标随手应招,又马上到台阶下面玩抛砖游戏去了。客人害怕坏了自己的名声,假装要小便的样子偷偷逃走了。这时候,星标才十一岁。
他下棋的布局和审度棋势虽然是出于家传,但常有出其不意的妙招。有时对手严密防守,绝没有破它的办法,星标就故意在闲处硬下几子,像惹别人取笑似的。一会儿棋势却远近照应,像火生于一堆木柴之中,变成了不可遏止的燎原大火;又像投降的士兵作了内应,一时间伏兵四起,看的人又吃惊又高兴,连连叫绝,却始终摸不透其中的奥妙。古人传说能数遍天上的星星,那么就能完全了解棋势,星标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吧!我看六朝时皇帝喜爱下棋,有围棋大小中正的官,有靠下棋得到太守官职的。假如星标生在那时,将会多么荣耀得志,不料竟无声无息身怀绝技而死去,这样说来,天下的事有际遇好有际遇不好,都像这下棋一样吧!哎,真可惜啊!星标有儿子名达源,能作诗,能画画,偏偏不会下棋,星标也不教他。
墓志铭道:上天帮助,出世不凡,因此骡子生下七天体力超过其母。唉!徐君星标天下少有,他能向弈秋借鉴高超的棋艺,坐稳下一盘棋消磨长昼。逝世的时候年六十九岁,我为作铭葬在高丘。天下棋艺一日不绝,他的高名一日不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焚书辨
刘大魁
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博士淳于越进谏始皇,谓宜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下其议李斯。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其法至偶语诗书者弃市,而吏见知不举,则与之同罪。然其所以若此者,将愚民,而固不欲以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项羽入关,***秦降王子婴,收其货宝妇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籍之罪也。”
昔高祖既定天下,论群臣之功,以萧何为第一。虽然,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于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
惜者尝怪汉兴,大反秦之所为,而礼乐法度则一遵秦故,未尝稍变。由今观之,然后知萧何之所以相汉,惟知秦之律令;而圣人之经,则弃而烧之已久矣。此唐虞三代之治,所以终不复见欤!呜呼!方沛公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也。天下诗书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藏之,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言语
B.项羽入关迨:等到
C.非博士官所职,悉守尉杂烧之诣:送去
D.盖六经绝续存亡之也顷:时刻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词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其负大舟也无力
B.然其所以若此者,将愚民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藏之地势极南溟深
D.天下诗书已亡鹏徙于南冥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B.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C.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D.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小题4:下面有关作者观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焚烧诗书典籍的罪过,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至于秦王朝的灭亡,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而是从萧何开始的。
B.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诗书典籍就不会完全被焚毁,因为李斯虽然烧了却没有烧完。所以说,真正的罪过不在李斯,而在项籍。
C.萧何最先进入咸阳,却对秦博士官的藏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等熟视无睹,也许是他认为这些书无关于稳固汉朝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萧何虽是汉朝第一功臣,却是六经被焚毁的罪人。
D.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要重要得多。但是萧何保存法制档案,却忽视了圣人的思想典籍,令人惋惜。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3分)
译文:                                                                                 
(2)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于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4分)
译文:                                                                                  
(3)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3分)
译文:                                                                                      
小题6:将下列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2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2)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
[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       )
A.日日长,数器易:更新
B.母衣其女衣徐:慢慢
C.命其左右之       履:鞋子
D.不知所从来到            竟:最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吾尔新其襦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B.可取鱼骨藏室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膳肉,味倍常鱼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洞人哀      石铿然有声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叶限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在父母双亡之后,一直受到后母的虐待。
B.后母为了捉那条大鱼,骗来了叶限的衣服,又支走叶限,然后用利刃砍死了大鱼。
C.有人告诉叶限只要向鱼鳞祈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叶限果然如此。
D.陀汗国王让人试穿金线鞋子,除了叶限,其他人的脚都比鞋子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3分)
                                                                               
(2)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4分)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鄢百里,立堨去:距离
B.有易于古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然较:明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3分)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            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        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  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4分)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分)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惟公字天球,姓程氏。公性方重,寡言笑,凡所处画,常先虑谨备,所以条目巨细甚悉,至临事简严,僚吏莫能窥其际。尝夜张灯会五门,大集州民,而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终宴,民去,始稍知火。监军得告者言军谋变,惧而入白,公笑曰:“岂有是哉?”监军惶惑不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能隐也。”已而卒无事。
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前为府者,苦其治,或不满岁罢,不然,被谤讥,或以事去,独公居数岁。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诏书数下褒美。
为三司使。不悦苟利,不贪近功。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公以谓合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议者莫能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宦官怒,言陛下虽有欲,物在程某何可得!公曰:“臣所以为陛下惜尔。”天子以为然。
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是时,元昊叛河西,朝廷多故,公在政事,补益尤多。而小人侥幸皆不便,遂以事中之,坐贬为光禄卿,知颍州。北京建,遂以为留守。宦者皇甫继明方用事,主治行宫,务广制度以恩,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
还,直公。天子为罢继明,独委公以建都事。
其在延州,夏人数百驱畜产至界上请降,言契丹兵至衙头矣,国且乱,愿自归。公曰:“契丹兵至元昊帐下,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乎?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不然,诱我也。”拒而不受。已而夏人果以兵数万临界上,公戒诸堡寨无得出兵,夏人以为有备,引去,自此不复窥边。
改镇安军节度使,在镇四年,犹上书愿复守边。书未,得疾,薨于陈州之正寝,享年六十有九。
(节选自欧阳修《镇安军节度使程公神道碑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为府者,苦其治剧:繁难
B.议者莫能夺:夺取
C.务广制度以恩市:求取
D.书未,得疾报:回复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公治政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  ②军中动静,吾自知之
③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        ④不悦苟利,不贪近功
⑤公在政事,补益尤多                    ⑥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公为人刚正沉稳,不喜言笑,考虑问题条分缕析,严谨周到,大大小小措施皆备,遇到事情镇定自若,从容处置。
B.任三司使时,有人担心税目繁多,官吏会从中为奸,欲统而为一,程公认为此举舍本逐末,弊大于利,十分不妥。
C.任参知政事时,程公忠于职守,使得投机取巧的小人不能肆意妄为,但他也因此受到诋毁,被贬谪到颖州做知府。
D.在延州任上,几百名夏人带着畜产来归降,程公洞察实情,果断拒绝;后来夏人虽然数万兵临界上,却无功而返。
小题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4分)
                                                                   
(2)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还,直公。(3分)
                                                                   
(3)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
李奕畴,字书年,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大考改礼部主事,典贵州乡试,游①迁郎中。五十七年,出为山西宁武知府,调平阳,有政声。历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嘉庆十一年,坐巡抚保荐属吏违例,牵连被议,左迁江南河库道。
十三年,迁安徽按察使,治狱明慎,多平反。霍丘民范受之者,赘於顾氏,与妻反目,外出久不归。县令误听讹言,谓其妻私於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罪,其母与弟及佣工某加功,实无左证,五人者不胜刑,皆诬服。奕畴阅供词,疑之,骤诘曰:“尔曹言骨已被焚,然尚有脏腑肠胃,弃之何所?”囚不能对,惟伏地哭。奕畴慨然曰:“是有冤!”使干吏侦之,至陈姓家,言正月十五夜受之曾过宿,而谳曰被***在十三日,乃缓系诸囚,严缉受之。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今始闻大狱起,乃归投案也。事得白。奕畴故无子,狱既解,乃生子铭皖。民间传颂,至演为剧曲。就迁布政使。
十八年,擢浙江巡抚。时近畿教匪未靖,或言严、衢两郡匪徒传习天罡会,诏奕畴严治。奕畴逮讯叶机、姚汉楫等,实止愚民相聚诵经祈福,无逆迹,坐罪首犯数人,株连皆省释。安徽、江西游民来浙租山垦种者日众,言官请禁。奕畴疏陈势难遽逐,请分年遣令回籍。上悟曰:“兹事不易言。游民皆无恒产,驱之此省,又转徙他省,断不能复归乡里。”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
寻授漕运总督,在任五年,运务无误。奕畴固长者,待下宽,坐滥委运弁降四级,命以吏、礼二部郎中用。复以运弁纵容帮丁索费,被劾,降主事。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奕畴以尚书守护昌陵。道光二年,原品休致。十九年,重宴鹿鸣②,加太子少保。明年,会榜重逢,子铭皖适登第,同与恩荣宴,称盛事焉。二十四年,卒,年九十有一。
《清史稿》
[注]:①游:古同“荐”,再,屡次,接连。②重宴鹿鸣:为中举后六十周年皇上御赐庆典大宴,获此殊遇得此殊荣者寥若晨星,很是罕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贵州乡试典:主持、掌管
B.疑之,诘曰骤:立刻、马上
C.狱明慎, 多平反治:审理、处理
D.兹事不言易:轻易、随意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奕畴“治狱明慎”的一项是(   )(3分)
①奕畴阅供词,疑之 ②奕畴使干吏侦之  ③狱既解,乃生子铭皖 ④株连皆省释        ⑤请分年遣令回籍    ⑥在任五年,运务无误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奕畴在山西先后任宁武、平阳知府,在当地声誉很好,后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因为巡抚保荐所属官吏违例,李奕畴受到牵连被降职。
B.李奕畴任安徽按察使时因平反顾氏冤案被民间传颂,在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时,得知只是百姓聚集在一起诵经祈福,于是只给几个首犯判了罪。
C.李奕畴任漕运总督时因为随意委派运粮官被连降四级,后又因为运粮官纵容帮丁索取钱财,奕畴被弹劾,降为主事。
D.道光十九年,奕畴获得朝廷重宴鹿鸣,加太子少保衔,第二年儿子李铭皖好中第,父子一起参加恩荣宴,当时人们称为盛事。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谓其妻私于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罪(2)
                                                                              
(2)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2分)
                                                                              
(3)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3分)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2)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2)
                                                                              
(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2)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