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刘表字景升,山阳高乎人也。少知名。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灵帝崩,代王叡取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刘表字景升,山阳高乎人也。少知名。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灵帝崩,代王叡取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乎人也。少知名。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灵帝崩,代王叡取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候,假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嵩,考***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莸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后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表以为怀贰,陈兵见嵩,盛怒,持节将斩之,数曰:“韩嵩敢怀贰邪!”众皆恐,欲令嵩谢。嵩不动,谓表曰:“将军负嵩,嵩不负将军!”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谏之曰:“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辞。”表乃弗诛而囚之。
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评曰:刘表,有威容,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至于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选自《三国志·刘表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表亦合兵襄阳军:驻扎
B.若不然,固将择所从:顺从
C.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袁绍举:举荐
D.欲令嵩谢:谢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刘表“外宽内忌”和“好谋无决”的一组是(3分) (   )
A.①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②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
B.①大怒,欲***嵩,考***随嵩行者。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
C.①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②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D.①陈兵见嵩,持节将斩之。②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傕、郭汜为了拉拢刘表,就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他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天子也都默许了这一任命。
B.刘表先是打败了袁术和孙坚的联军,又和北方的袁绍联合。然后又向南攻占了长沙、零、桂等地,占据了汉南广阔的地区。
C.韩嵩曾劝说刘表归附曹操,并且劝刘表让刘表的儿子到曹操那儿做人质,因而被刘表猜疑,差点儿招致***身之祸。
D.韩嵩的谋略.刘备的才干都没有受到刘表的重视,这些人不被重用正是刘表决断不力,对他人疑神疑鬼的具体表现。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
(2)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至于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所以替将军谋划(盘算),不如(率领)全州归顺曹操,(这样)曹操一定非常感激将军。(“计”“附”“德”三字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2分)
(2)拥有有才能的人却不能重用(或“被灭亡”),不是不幸运。(或“不能说是没有运气”)(“善”“倾覆”“非”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C举:攻打。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表现刘表“外宽内忌”和“好谋无决”的一组,A项①句不能表现“外宽内忌”;C项①句是对刘表的评价,不是刘表“外宽内忌”的具体表现;D项②项句写的是刘表的武功。排除法可以解决问题。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天子也默许了”错误,原句“天子都许”意为“天子定都许这个地方”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时候结合所学内容,要点参见评分细则。
参考译文
刘表传,刘表,字景升,年轻时就有声名。刘表身高有八尺多,外表很伟岸。灵帝死后,代替王叡做荆州刺史。此时,崤山以东各地起事,刘表也聚合军队,驻守襄阳。袁术在南阳跟孙坚联合,想要夺取刘表的荆州,(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结果孙坚就被乱箭射死而打了败仗,袁术最终没有能战胜刘表。李傕、郭汜入主长安,想要联合刘表做外援,就任命刘表做镇南将军、荆州牧,授予成武侯的爵位,给予他持符节的礼遇。天子在许地定都,刘表虽然派使节进贡,却又跟北方的袁绍联合。治中邓羲劝谏,刘表没有听,邓羲于是以有病为借口辞职离开,直到刘表死。长沙太守张羡背叛刘表,刘表围攻长沙几年都没有攻下来。张羡病死后,长沙人又拥立他的儿子张怿做太守,刘表最终兼并了张怿,向南攻占了零、桂,向北占据了汉川,土地纵横有几千里,拥有战士十多万人。  
曹操和袁绍在官度互相对峙时,袁绍派人向刘表求助,刘表答应了,但没派兵去,也不增援曹操,想以此保全自己在江汉地区的势力,静观天下的变化。从事中郎韩嵩劝说刘表:“现在英雄纷争,曹操、袁绍两强互相对峙,天下的重心在您身上。将军若是想有所作为,趁着他们疲惫时起兵就可以起事;如果不想这样,一定得选择一个来跟随。见到贤明的人却不帮助他,请求和平共处却不能够!这样,两方的怨恨一定集中到您身上,恐怕您不可能得到中立了。凭借曹操的英明睿智,天下的贤才都归附他,那势必会攻打袁绍,然后率兵攻向长江、汉水一带,恐怕将军抵抗不了。所以替将军谋划(盘算),不如(率领)全州归顺曹操,(这样)曹操一定非常感激将军,永远享有福运,并能留给后代,这是一个万全之策呀。”刘表迟疑不决,就派韩嵩到曹操那里观望虚实。韩嵩回来以后,极力称赞曹操的威望德行,劝说刘表派儿子到曹操那做人质。刘表怀疑韩嵩反而替曹操做说客,非常生气,想要***韩嵩,拷打***死了韩嵩的随从,知道韩嵩别无他意,才作罢。刘表外表貌似儒雅,但内心多疑,大多都是如此。后来天子授予韩嵩侍中的官职,迁任零陵太守。刘表以为他对自己怀有二心,带士兵见韩嵩,非常生气,拿着节仗要***韩嵩,责备说“你怎么敢怀有二心!”众人都狠害怕,想让韩嵩谢罪,韩嵩不为所动,对刘表说:“是将军对不起我,我没有对不起将军!”刘表大怒,他的妻子蔡氏劝刘表说:“韩嵩是楚地有名望的人,再说他的言行正直,***他并没有借口。”刘表才没有***他,却还是把他关押起来了。  
刘备来投奔刘表,刘表厚待刘备,但不重用他。建安十三年,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表,还未到荆州,刘表就病死了。
评论说,刘表有威严的容貌,当代知名。刘表拥有横跨汉南的土地,然而外表宽仁,内里却疑忌重重,有谋略却不能决断,拥有有才能的人却不能重用,听到好的建议却不能采纳,以至于封国(国家)灭亡,不是不幸运(而是人祸的结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最迁邯郸令。泰和二年,迁翰林修撰。三年,改平定州。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盗愈繁。秉文为政,一从宽简,旬月盗悉屏迹。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参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俄转翰林直学士。贞祜初二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以身许国,亦书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廪禄为无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塞,盖朝廷初议更张,市肆已妄传其不用,因之抑遏,渐至废绝。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令近上职官通市道者掌之,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兴定元年,拜礼部尚书。又明年,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五年,复为礼部尚书,入谢,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愿开忠言、广圣虑,每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许。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及兵退,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已。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三月,草《开兴改元诏》,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金史•赵秉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最迁邯郸令课:督促
B.使臣死而有益于国使:假使
C.犹胜坐廪禄为无用之人糜:浪费
D.又明年,贡举知:掌管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秉文尽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参边策     ②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
③五年,复为礼部尚书             ④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
⑤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       ⑥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
A.①③⑤B.②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秉文文才出众,得到皇上器重。他受命撰写赦文,以表达朝廷悔悟哀痛之情,文章写得辞情俱尽;所拟写的《开兴改元诏》广为传诵,感人至深;辞官几年后,尽管年纪很大了,还是被皇上召回重新任礼部尚书一职。
B.赵秉文为政有方。任职平定州时,赵秉文为政从宽从简,没过多久,辖区盗贼全都不再出没;而其前任为政苛刻,好用刑,盗贼反而越来越多。
C.赵秉文积极建言献策。他曾建议出其不意攻打敌军守备空虚处,以解山西之围;还建议派熟悉市场情况的近臣掌管宝钞流通之事,并采取措施促进宝钞流通。而他的主张也得到了统治者采纳。
D.赵秉文为国家安危深谋远虑。他劝谏君王要俭勤、慎兵刑,这样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攻打汴京的敌军退却后,他反对庆贺,提出应当安抚百姓的主张,使庆贺之事被取消了。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5分)
(2)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1)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1)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qǐ sǎng
小题1:选出对下列加点实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亦不可久也。丧:失去地位,流亡在外。
B.孺子其图之!孺子:儿童、小孩。
C.或敢有他志,以君义。辱:使受辱,译成“辜负”。
D.子显以致命于穆公。致命:传达意见。
小题2:选出“其”字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孺子其辞焉!B.孺子其图之!
C.而天下其孰能说之?D.吾其还也。
小题3:将以下几句话分为四组,最能表现子犯深谋远虑的一项是(    )
①孺子其辞焉 !    ②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    ③父死之谓何?
④又因以为利 ,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⑤仁夫公子重耳!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⑤
小题4:下列译句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①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②仁夫,公子重耳!
A.①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②仁慈啊,公子重耳!
B.①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②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C.①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②仁慈啊,公子重耳!
D.①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②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小题5:下列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的建议,因为距离太远,奔丧太危险了。
B.因为容易引起天下人的误解,所以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提出的让他趁丧乱之际回国夺权的建议。
C.穆公即秦穆公,乃“春秋五霸”之一,他高度评价了重耳拒绝自己提出的建议,认为是“义举”,重耳是仁爱之人。
D.子显就是上文的“显”,也是文中的“客”,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他非常重视重耳的“哭而起,起而不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季布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濮阳周氏 匿:隐瞒。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D.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2分,共10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小题4: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
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9分,翻译6分,共15分)
苏 和
闽广奸商,惯习通番。每一舶推豪富者为主,中载重货,余各以己资市物往,牟利恒百余倍。
有苏和,本微,不能置贵重物,见福橘每百价五分,遂多市之。至泊处,用碟数十,各盛四橘,布舶面上。夷人登舟,竞取而食;食竞后,取置袖中,每碟酬银钱一文。苏意嫌少,夷复增一文。计所得殆万钱。每钱重一钱余,盖已千金矣
舟归遇风,泊山岛下。随众登陆,闲行至山坳,见草丛中有龟壳如小舟,长丈许。苏心动,倩人舁至舶。众大笑,谓:“安用此枯骨为?”苏不顾,日夕坐卧其内。
及抵岸,主人出速客,置酒聚会。苏摈居末席。明晨,主人发单,令诸商各疏其货。明珠翠羽,犀象瑶珍,种种异品,炫耀夺目。苏愧怯,逊谢曰:“货微不足录也。”主人按单细观毕,曰:“店有识宝胡,夜来望船中,奇光烛天,意必载希世异宝。今胡寥寥乃尔?岂诸君故秘之耶?”众谢无有,主人询诘再三,众谢如初。
主遂携胡同众登舶,逐舱验阅,至舟尾,得龟壳,惊曰:“此大宝也,胡埋没于此?”即命人抬至店,藏密室中。更设盛筵,延苏置上席,且谢曰:“君怀宝不炫,致令轻亵,幸勿见罪!”向者大贾,悉列其下。众益不测。酒阑,主请值,苏见其郑重,漫答曰:“一万。”主曰:“市中无戏言,幸以实告!”苏嗫嚅。旁有黠者,更之曰:“三万。”主视苏尚泯没,坚询之。谩曰:“五万足矣!”胡商得定价,喜甚,约次日交银。尽醉而散。
凌晨,已具银置堂中,如数交足,抬龟壳去,鼓舞不胜。众骇异,请于主曰:“交易已成,决无悔理。第未审枯骨何异,而酬直若斯?”胡笑曰:“尔辈自不识尔。此鼂龙遗蜕,非龟壳也。背有九节,各藏一珠,小者径寸,大者倍焉,光可照乘。每颗酬镒万,所酬未及一珠之半也!”众犹未信。胡遂求良工,剖其首节,得珠,果如所言,众始惊服。
苏持银归,坐拟陶朱,不复航海矣。
(选自周叔懋《泾林续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倩人至舶舁:抬
B.主人出客速:招致
C.令诸商各其货 疏:逐条开列
D.幸勿罪见: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苏和的龟壳是宝物的一组是(  )(3分)
①苏不顾,日夕坐卧其内 ②更设盛筵,延苏置上席 ③市中无戏言,幸以实告! ④主视苏尚泯没,坚询之 ⑤旁有黠者,更之曰:“三万。” ⑥胡商得定价,喜甚,约次日交银。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和是一个小商人,他本钱小,只能买些价格低廉的橘子到海外贩卖。后来,他得到一个像小船般大的龟壳,没想到是个宝物,后卖了五万两银子,一下子便成了富翁。
B.和苏和同船的人,虽然比苏和有钱,能够从海外买回明珠、翠羽、犀角、象牙、美玉等,但他们和苏和一样都不识货,对胡商破大价钱购买龟壳都感到不可思议。
C.购买龟壳的商店主人,是个非同一般的大富商,他富裕到能够收购整船的货物,不仅如此,在常人看来,五万两银子已经是天文数字,他照样拿得出。
D.收购海货的商店主人虽然以钱取人,谁最有钱谁就可以在他举办的宴会上坐上席,但他讲诚信,心地善良,重视使用人才,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计所得殆万钱。每钱重一钱余,盖已千金矣。(3分)
(2)第未审枯骨何异,而酬直若斯?(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