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世美堂后记(明)归有光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世美堂后记(明)归有光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世美堂后记
(明)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早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 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孙某以逋官物于人粥:同“鬻”,出售
B.岁旱而独收苦:为……所苦
C.得无有所耶恨:痛恨
D.岁一至而已再:二次
小题2: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戚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2分)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字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6分)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6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句式1分;闳敞,1分;致,1分;记,1分;句意2分。)
(2)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俗嚣,1分;岁,名词作状语1分;质贷,1分;雠其直,1分;句意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恨:遗憾。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A即为通假字。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C对应的原文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内容是作者科举落地,回家后妻子文有什么(   )的事情吗,选项的解释是“痛恨”,代入原文显然不通顺,实际应为“遗憾”,而“恨”在古汉语中大都作“遗憾”讲。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①指王致谦、叶盛和章格,人物错误;⑥间接表现,不和题干要求,排除这两项可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C对应的原文“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选项“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与原文不符,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闳敞——宏伟宽敞,致——情趣记——写文章、作记。(介宾短语后置句)(2)俗嚣——尘世的喧嚣打扰,岁——每年(名词作状语),质贷——典押借贷,雠其直——还完那些钱。
【参考译文】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馀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为他们家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南戴王氏。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他们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又优雅到了极致,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阯太史对此有记载。嘉靖中期,我作为王翁的曾孙,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穷人。当我正在堂中读书的时候,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老百姓马上有家破人亡的悲伤。”我听后立时感到很伤感,然而我却也很爱自己幽静、美好的家园,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把房子抵押了将所得的钱用来救济穷人,,要是不够的话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在我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县里的人都说这样做没好处而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在笑他。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当稻子成熟的时候,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丰收了大小麦的时候,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周围的学院的居住与饮食都有保障。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组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犹豫我喜爱读书,那些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我都找邻里去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陆路过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侯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怎么会没有遗憾呢?”她说:“抛弃功名事,隐居不出仕,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公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不过是张公负君罢了!”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不过是在张文隐公去世后的第二年。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掠夺了许多财物才离开,然而我的房子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后来我一直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子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我的女儿啊!”我离开以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
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尝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①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 ②称贷:借钱给人。③宣麻: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以后就成为诏拜将相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户籍:造册登记。B.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取妾听:听从。
C.何忧不哉治:治理得好,太平。D.其如此介:耿介。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谭澄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
①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   ②为免其逋
③壬子,复大籍其民             ④岁旱,令民凿唐温渠
⑤教之种植,地无遗利           ⑥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澄自幼聪明颖悟,十九岁便承袭父职任交城县令,上任后他压制豪强,扶救贫民,向皇帝反映治理方面的弊端,使皇帝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国家和百姓都因此受益。
B.谭澄任怀孟路总管时曾赶上大旱,他发动百姓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农田,百姓得以度过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
C.谭澄文武双全,元世祖曾命他取代严忠范守卫成都子城,他采取积极措施,效果显著;元世祖又任命他为副都元帅,负责抚慰罗罗斯人,但刚一到任,便因病去世了。
D.谭澄为人非常刚强正直,大名宣抚使游显曾经为各路总管向朝廷请求虎符和委任状,谭澄亲自来到中书省辞谢,拒绝了游显的举荐,中书省为此把他的名字划掉了。
小题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5分)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新唐书•李光弼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诏不敢出内:收起
B.乃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
C.帝诸将罪贷:惩治
D.希德资粮遁走委:放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 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
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
(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勒长史张宾先与攸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称听吾犹人也讼:诉讼
B.于石勒没:俘虏
C.勒长史张宾先与攸舍比:比较
D.俄而有诏之原:原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3分)(  )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                      ②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③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                  ④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
⑤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        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
B.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
C.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
D.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4分)
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之。(4分)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3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日:“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日:“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鸟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
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日:“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⑦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于徐家:安家
B.应对详雅:非常
C.卖所在学田以价官输:交纳
D.安可鬻:卖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彻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②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
③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④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⑤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⑥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彻里的曾祖太赤曾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有功而领有徐、邳二州。彻里幼年丧父,由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B.彻里正直敢言。桑哥为相时,利用职权大肆搜刮,百姓苦不堪言,大臣畏惧桑哥的权势,不敢揭发,彻里则毫不畏惧,据理争辩,最终使皇帝醒悟。
C.彻查桑哥时,彻里亲率羽林军抄没桑哥家产,所抄半数为奇珍异宝。接着又奉旨清查桑哥姻族,将他们弃置于街市为奴,大快人心。
D.彻里军纪严明。在担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期间,汀、漳盗寇作乱,彻里率军前去平定,军队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2)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诸将妄***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又疑民阴附贼,辄戮之。贼缘是激众怒,为内应,城遂陷。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驰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率党数千人来降。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擢按察副使,益招剧贼侯大六、邓辛酉等,给田产,分处内地为官。治绩闻,赐诰命旌异。旋抚贵州。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民悉窜:逃窜B.为瑶所戕还:再,又
C.屡招不就:投降D.公长率其徒甲罗拜弛:解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孔镛以诚意招降贼人的一组是(3分)
①留钱偿其直以去  ②镛徐下马,入坐庭中 ③再宿而返
④取谷帛,使载归  ⑤独与羸卒入         ⑥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镛与民方便,治理有方。他在任县令时,曾把粮仓建在便于百姓交税的地方,也曾以身作则,赢得百姓的爱戴,逐渐使道路畅通,恢复了清明安定的县政。
B.孔镛仁厚爱民,措施得当。从应对瑶民袭扰高州一事中可以看到:前任知府对百姓疑心重重,不放众人进城;孔镛到任,则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
C.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贵州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当地官员不得不纷纷贿赂此人,更助长了阿溪的嚣张气焰;孔镛到来,用计活捉并***了他。
D.孔镛廉洁奉公,深受信任。他为官清廉,三十来年,一直在边疆地区历任多职。因接触瘴气染病,请求退休,但未被皇帝批准,后来故去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将妄***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2)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