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而轻齐 |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 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3分)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到现在,我只凭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却还在活动。(句意2分,“遇”1分) (2) 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把他隐藏起来不敢让他抛头露面(句意1分,“疾”忌恨(或嫉恨)、“黥”在(人犯配军)脸上刺字,各一分) (3)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子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交还给先王,并且把成功的消息报告给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以说很壮观了!(句意1分,“组”绳索、“函”用木匣子装名作动、“意气之盛”定语后置,各1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本题中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比较全面。D.期:约定,多义词。A.去:离开,古今异义;B. 蚤:通“早”,通假字;C. 烛:照亮,名词活用作动词。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是多义词,注意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意义和用法。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中结束语对人物的评价理解是否正确。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应理解为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题仅(2)句出自阅读材料,其余来自教材课文。符合高二学生实际,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有必要对所学课文仔细进行整理,做到能理解,能翻译。本题关键词主要有:神、于、疾、函、隐、系、黥等。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把他隐藏起来不敢让他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题3分)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秸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卒:通“猝”,突然,仓促 | B.而不能弭皇甫馎、李逢吉之谤弭:消除,制止 | C.自是潮州之士,皆笃于文行笃:重视,专注 | D.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文告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潮人之亊公也,饮食必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秦亦不以城予赵 C.君子学道则爱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信乎君子之言/则齐国其庶几乎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A.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 |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 C.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 D.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 B.韩文公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 |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是以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遭人毁谤。 |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潮州人十分信仰、缅怀他,作者认为韩愈虽然在潮州任职不到一年,但他死后,神灵无所不在,也自会眷恋潮州。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3分) (2)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4分) |
《论语》阅读及古诗文默写(11分) (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小题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2分) 小题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3分) |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幼时所习诵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 小题4:(1)把上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 ②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悔之。若季子不礼其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年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注]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 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荣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拿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上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容易 |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遗:留给 | C.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夸耀 |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 |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魏国公韩琦有美德和治国之才的一组是 ①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⑥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赞颂当时大丞相魏国公韩琦的文章,作者对韩琦推崇备至,文中充满了溢美之辞。 | B.作者先说衣锦还乡是今昔相同的“人情之所荣”,接着用“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话将上文撇开,着力歌颂韩琦的“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丰功盛烈”。 | C.韩琦年轻时就登上相位,在读书人中有声望,虽然升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找夸耀。 | D.文章最后赞美韩琦“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指出他的荣耀“乃邦家之光”。 | 小题4:把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5分) ②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 | B.必也攘地千里攘:夺取 | C.挺刃交兵 兵:士兵 | D.导之以礼乐导:教导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喟然而叹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B.以其类异也作《师说》以贻之 | C.则由无所施其勇其皆出于此乎 | D.夫子何选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 B.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 C.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 D.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 小题5:上文中,子路、子贡和颜渊在农山之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简要评价。(80字左右)(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