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送吴筱轩军门序张裕钊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送吴筱轩军门序张裕钊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吴筱轩军门序
张裕钊
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青诸郡,三面阻海,其燕台尤当番舶往来要隘。有诏命山东巡抚周公督办山东军务,而以浙江提督吴公副焉。
吴公于时方留防江南,且行,谓裕钊:“吾实驽下,不任是。又始至,人与地不相习,吾之心实惴惴焉。吾早夜以思,尽吾力之所能为,其济若否,则听之。吾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若是义免乎?”
裕钊曰:“大哉乎!以实心任事,事无大必济,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公诚率是言而允蹈之,奉以终始,宁惟山东,虽以济天下可也。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自夷务兴,内自京师,外至沿海之地,纷纷藉藉,译语言文字,制火器,修轮舟,筑炮垒,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不实之痼,至于如此。海外诸国,结盟约,通互市,帆樯错于江海,中外交际,纠纷错杂,国家宿为怀柔包荒,以示广大,虽元臣上公,忍辱含垢,一务屈己。而公卿将相大臣,彼此之间,上下之际,一语言之违,一酬酢(zuò,朋友间酒食往来)之失,莫肯先下。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以贤德相胜)者欤?国之所以无疆,外侮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今公之所称,故乃一反是,异乎今之君子者矣。中丞周公,故与裕钊旧也,裕钊夙知之。其执诚与谦,宜亦与公同。二公协恭同德,揖志(同心同德)以辑(治理)东土,裕钊挢首而眄成功之有日。
公行矣!公之往,其驻师必于登州。吾闻登州城闉之上,有蓬莱阁焉,自昔海右雄特胜处也。异日者公与周公大功告成,海隅清晏,裕钊虽老矣,犹思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斯阁,称述今日之言,而券其信,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虽二公,其亦韪裕钊为知言乎?其为乐岂有极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若否济:成功B.命宿将统之宿:住下
C.帑金数千万糜:消耗,浪费D.一语言之违:过失,不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劳则居先,功则居后B.人地不相习
北救赵西却秦当秦相较,或未易量
C.能下人,众附顺功集焉D.异今之君子者矣
求人可使报秦                            胡为惶惶欲何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勉励吴筱轩军门“实心任事”,与同僚“协恭同德”,保卫国防,以使“海隅清晏”,语重心长,极其恳切。
B.作者对吴筱轩军门“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的处事原则大加赞赏。
C.作者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
D.作者描述了日后成功庆贺的愿景: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蓬莱阁,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5分)
                                                                              
(2)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者欤?(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而造成的灾难更大,士大夫们喜好拿智能名利权位互相夸耀。(“患”、“莫”、“为”、“矜”各1分,句意1分)
(2)把国家的祸患搁置一边,却争个人间的胜负,在公开场合互相声讨批评,在私下场合相互责骂,忘记了国家屈辱的耻辱,却记恨私人的小愤恨,为什么不以贤德相胜呢?(“恤”、 “谇”、“修”、“何其”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宿: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物的。宿将:久经战阵的老将。
小题2:
试题分析:A都表并列。B前连词,后介词“同”。C前“……的人”,后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D前为介词,与……比;后为句中表停顿。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从文本看出作者是批判那些任事者“只好虚名,不务实际”而不是“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
小题4:
试题分析:(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患:祸患;莫:没有什么事联想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为:做;矜:夸耀(联系课文《陈情表》“不矜名节”)。
(2)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恤:动词用作名词,祸患,灾难; 谇:责骂;修:忌恨;同样的词还有“修怨”;何其:多么。
【参考译文】
光绪六年,国家因为索取伊犁地区主权的事务,再次派遣使臣前往俄罗斯。双方商议尚未定下结果,于是征集调精锐的军队,分布四周边境作为防备,任命有经验的老将作为统领。山东登州、莱州、青州等郡县,三面临海,其中烟台更是外国船只往来中国的要冲。朝廷下诏命令山东巡抚周公监督办理山东的军事事务,浙江提督吴公(即题目中的吴筱轩)则作为他的副手。
吴公在当时正留守江南,快要出发的时候,对我说:“我实在是愚钝得很,不能胜任这个职务。再加上刚到那里,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还不熟悉,我实在是很担心。我白天黑夜地想,要极力而为,至于成功与否,就听天由命吧。我以真诚的态度立身,以谦恭的态度待人,劳苦的事情抢在前面,邀功请赏的事情落在后面,像这样做的话能够免于失败的厄运吗?”
我说:“您的品德实在是伟大啊!以诚实的心做事的人,事情无论大小一定会成功,能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人,众人一定会依附他,做事就能成功。您果真能遵循这句话并诚实地履行它,把它奉为准则,岂止是山东,即使用它来救济天下也是可以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更厉害的,士大夫们喜好拿智能名利权位互相夸耀。自从与外国交往活动兴起后,自京师到沿海地区,各地活动纷纷开展起来,翻译外国的语言文字,制造火器、轮船、建筑炮台堡垒,已经有十几年了,耗费了数千万的国库藏银,一旦发生战事,检查这些工程的成效,却如同捕风捉影一样不切实际。虚夸不务实的弊病,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海外各国,缔结盟约,开展贸易,船只交错于江河湖海,中外之间的交际纷繁复杂。朝廷一向采取宽容仁厚的政策,以昭示天朝胸襟的广大,即使是首辅大臣,也要含羞忍辱,在对外事务上做的全是妥协退让的事情。然而到了公卿大臣之间,上级与下属的交际,一句话、一杯酒的过失都要耿耿于怀,互相怨恨嫉妒,谁也不肯退让。把国家的祸患搁置一边,却争个人间的胜负,在公开场合互相声讨批评,在私下场合相互责骂,忘记了国家屈辱的耻辱,却记恨私人的小愤恨,为什么不以贤德相胜呢?
国家之所以没有固定的疆界,外来的欺侮之所以一天天加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今天您所声称的为人准则,正好与这些相反,与世人不同。中丞周公,也是我素日所了解的。他为人处事的诚恳与谦恭,也和您相同。您二位同心同德,齐心管理山东这块土地,我翘首期待您成功的那一天。
您上路吧!您这一去,必然会在登州驻扎。我听说登州城有一座蓬莱阁,是古时海上的雄奇壮伟的名胜。到您和周公大功告成的那一天,海疆宁静,人民安康,我即使老了,也会想着赶来同二位在蓬莱阁上一聚,谈起今天的谈话,验证其确实可信,遥望东海,凭栏共饮。即使是您二位,也要肯定我的话有一定智慧了吧?那时的快乐难道还有极限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辛巳二月,余将登黄山,憩余抡仲之桃源庵。日将夕矣,微雨霡霂①,四山无人,白龙潭水撞耳如悬霤②,顾而乐之。谓同游吴去尘曰:“此时安得一二高人逸士,剥啄款门,为空谷之足音乎?”俄而,篱落间飒拉有声,屐齿特特然,则邵幼青偕其叔梁卿,俨然造焉。再拜而起曰:“吾两人宿舂粮,从夫子于白岳而不及也,今乃得追杖屦于此。”皆出其诗以求正焉。越翌日,余登山憩文殊院,幼青踵至,曰:“梁卿肥,不便登顿,至慈光寺而反,吾亦从此而止。明日遥望天都峰顶,如昔人登莲华峰,以白烟一缕为信,摇手一笑耳。”
余语去尘:“新安城市,浩如尘海,得二邵君,差足妆点物色,他日可以为美谈也。”问二邵诗云何,余曰:“古云诗人,不人其诗而诗其人者,何也?人其诗,则其人与其诗二也,寻行而数墨,俪花而斗叶,其于诗犹无与也。诗其人,则其人之性情诗也,形状诗也,衣冠笑语,无一而非诗也。吾与子游芗村、药谷之间,山重水袭,溪回谷转,青鞋布袜,杳然尘埃之外。于斯地也,穿烟岚,穴云气,扶杖而追寻。司空表圣之论诗曰:‘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吾之遇二邵于斯也,表圣之所云,显显然在心目间,称之曰诗人焉其可矣。吾游黟山,不获见桃花如扇,竹叶如笠,松花如纛,得二诗人于芗村、药谷之间,夫然后而知诗,夫然后而知诗人,兹游之所得奢矣。”去尘告我曰:“幼青以求序故,典妇一钗,赁舟过虞山,食尽反矣,幸有以慰。”余曰:“诺。”遂书之以为序
幼青肤清貌癯,如羽人道流。其诗少摹长吉,晚师香山,骨气清稳,非以割剥为能事也。海内能诗者知之,余不具列焉。(取材于钱谦益《邵幼青诗草序》)
注释:①霡霂(mài mù):小雨连绵。②悬霤(liù):雨水从屋檐流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乐之顾:回头看B.吾两人宿舂粮宿:准备
C.幼青至踵:跟随D.食尽矣反:通“返”,回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出其诗求正焉②常身翼蔽沛公B.①其人之性情诗也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表圣之云②道之存,师之所存也D.①余不具列②不入虎穴,得虎子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憩余抡仲之桃源庵B.今(乃)得追杖屦于此
C.(去尘)问二邵诗云何D.幸有以慰(吾)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游览黄山,途中碰到阴雨天气,借宿于余抡仲的桃花庵,在那里偶遇邵幼青。
B.邵梁卿因身体原因只走到慈光寺,邵幼青在到达文殊院后,也不准备再往上攀登。
C.在与去尘的对话中,作者阐释了“诗其人”的诗歌创作理论,称二邵为真正的诗人。
D.了解了邵幼青的诚意,又因为激赏他的性情品格,作者欣然命笔,为其诗集作序。
小题5:把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冠笑语,无一而非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书之以为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大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③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吁嗟人乎!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欲窃之而未能也。” (选自《潜书》)
【注释】 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脉  ②粞:碎米。 ③曷:通“盍”,何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者其无身之能乎资:供给
B.其反也,犹哭比:及
C.犹食之而不甘:美味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意,放纵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河之水广皆美于徐公
B.平则万物各得其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C.权重于物坠夷以近,游者众
D.欲窃之而未能也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小题3:下列句中补出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故)无所资以为生也
B.(此)是吾夫之墓也
C.以(之)为天下之美味也
D.(唐子)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讽刺。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小题5:将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
②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小题6:唐甄在《大命》一文中说:“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意为“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200字以上)(1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 养 叔 母 教 曰 昔 孟 母 以 三 徙 成 子 曾 父 以 烹 豚 存 教 岂 我 居 不 卜 邻 何 尔 鲁 之 甚 乎 修 身 笃 学 自 汝 得 之 于 我 何 有 因 对 之 流 涕 谧 乃 感 激。
(选自《初潭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张大节,字信之,代州五台人。擢天德三年进士第,调崞县丞。改东京市令。世宗判留务,甚爱重之。海陵修汴京,以大节领其役。世宗改元于辽东,或劝赴之,富贵可一朝遂,大节曰:“自有定分,何尔。”随例补尚书省令史,擢秘书郎、大理司直。会左警巡使阙,世宗谓宰臣曰:“朕得其人矣。”遂授大节。俄以杖***豪民为有司所劾,削一阶解职。未几,授同知洺州防御使事。
入为太府丞、工部员外郎。卢沟水安次,承诏护视堤城。擢修内司使,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其平。进工部郎中。时阜通监铸钱法弊,与吏部员外郎麻珪莅其事。积铜皆窳①恶,或欲征民先所给直,大节曰:“此有司受纳之过,民何与焉。”以其事闻,卒得免征。就改户部郎中,定襄退吏诬县民匿铜者十八村,大节得其实,抵吏罪,民斫石颂之。召授工部侍郎,改户部。世宗东巡,徙太府监,谕之曰:“侍郎与太府监品同,以从行支应籍卿办耳。”
章宗即位,擢中都路都转运使,因言河东赋重宜减,议者或不同,大节以他路田赋质之,遂命减焉。乞致仕,不许,徙知太原府,以并、代乡郡,故优宠之。近郭有男子被***者,闻其妻哭声不哀,召而审之,果为奸夫所***,人以为神。西山有晋叔虞祠,旧以钱输公使库,大节还其庙以给营缮。选授河东路提刑使,未赴,留知大兴府事,治有能名。
阅岁,移知广宁府,复请老,授震武军节度使。部有银冶,有司以为争盗由此生,付河东、西京提刑司与州同议,皆以官榷为便,大节曰:“山泽之利,当与民共。且贫而无业者,虽严刑能禁其窃取乎?宜明谕民,授地输课,则其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上从其议。复乞致仕,许之,仍擢其子尚书刑部员外郎岩叟为忻州刺史,以便禄养。承安五年卒,年八十。
(选自《金史》,有删改)
【注】①窳(yǔ):粗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有定分,何尔遽:奔赴B.卢沟水安次啮:侵蚀
C.大节得其实廉:查访D.旧以钱输公使库施:施舍来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明张大节受到皇帝“爱重”的一组是(  )
①海陵修汴京,以大节领其役。          ②会左警巡使阙,世宗谓宰臣曰:“朕得其人矣。”
③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其平。          ④徙知太原府,以并、代乡郡,故优宠之。
⑤留知大兴府事,治有能名。            ⑥仍擢其子尚书刑部员外郎岩叟为忻州刺史,以便禄养。
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大节因用杖刑打死土豪而被弹劾,被削减一个等级的官阶并解除职务,但没过多久,又授予他同知洺州防御使事的职务。
B.世宗东巡时,调任张大节为太府监,对他说:“侍郎和太府监等级相同,只是因为随行人员的供给与应付要靠你办理罢了。”
C.章宗即位之后,张大节上奏说河东路赋税重,应当减收,有人反对,大节根据其他路的田赋标准据理力争,皇上下命令将他降职。
D.太原府州城附近有个男子被***,凶手是与死者的妻子通奸的奸夫。张大节听到死者的妻子哭声并不哀痛,便将她召来审问,由此找出了凶手,百姓都认为张大节断案神奇。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前两句为上文划线句,后两句为课内句)(20分,每题5分)
(1)大节曰:“此有司受纳之过,民何与焉。”以其事闻,卒得免征。
(2)宜明谕民,授地输课,则其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露出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使毕使前若亡郑而有益B.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吾还也
C.引其匕首提秦王不知有汉D.倚柱笑夜缒
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2分)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从正面体现荆轲的镇定自若,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