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钱塘六井记苏轼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钱塘六井记苏轼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山凿井 负:靠近
B.问民之所病:疾病
C.常不应 率:大抵
D.并河而 东:向东流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 
(2)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⑴六井全部修治好,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要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⑵因为与水有关的隐患不常有,而忽视了水是人们的急需之物,这是天下的通病,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病,担忧。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此题选项A既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用“结构分析法”辨析,“所病”为“所”字结构,“所”字后为动词,解释为“疾病”,为名词,显然是错误的。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本题的题干表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组,①是开凿,而非修治;③⑥是说修治后带的好处。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对应的原文“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选项“开凿终于刺史白乐天”错,白乐天做是修浚工作,而非开凿工作,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毕——全部,适——正好赶上,竭——干涸,饷——赠送。(2)以——因为,其——与水有关的隐患,患——病,独——只是。
【参考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离开钱塘向东冲向西陵,从远处流来,在此形成了低洼潮湿的盐碱地,后来发展成为种植桑麻的地方,经过很长时间,这里就又发展成为了人口聚居的城镇,今天州区的平陆,都是钱塘江的故地。这里的水质又苦又恶臭,只有依山凿井,才有了泉水(可以饮用),可是供给的范围又不够广。唐朝的宰相李长源开始开凿六井,引西湖的水来供给百姓饮用。之后,刺史白居易治理西湖,疏通水井,并且在西湖边上刻碑题字,西湖及六井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当初,李长源开凿六井,其中最大的,在清湖,叫做相国井,相国井的西边,是西井,西井的偏西而向北的叫做金牛井,向北而偏西 ,靠近钱塘城的分别是方井和白龟井,向北而偏东到钱塘县治南面的叫小方井。不过,金牛池废弃已经很久了。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又在六井的南面,河对面向东到美俗坊的地方开凿了南井。出了涌金门,顺湖向北,有三道水闸,水流注入石砌的水沟,穿城向东,这是南井、相国井、方井的水源。至于西井,则是相国井的支流。而白龟井、小方井,都是暗渠从湖底流过,无需用水闸。这就是六井的大致情况。
熙宁五年秋天,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问及百姓担忧的事情。百姓都说:“六井不整治,老百姓都没有水饮用了。南井沟处低洼可是井高,水在地底下流淌,常常供应不过来。”陈公说:“很好,我在这,还可以让老百姓求水求不到吗!”于是命令和尚仲文、子圭办理此事。仲文、子圭又带领他们的子弟如正、思坦来帮助,为官府出力的共有二十多人。于是,挖沟,换了井壁,补好了一些漏洞,这样相国井水就全满了 ,溢出井坎,向南流入漕河,千艘粮船竞相运载,转眼间就运载了很多粮食。因为方井接近于污浊恶臭的地方,因而将它稍向西迁移,没有超过五步远,而找到了它的原来的地方。当地父老惊奇地说:“这就是以前的方井。由李甲迁到这里的,有六十年了。”
疏通涌金池,将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让洗衣浴马这样的事不在上池发生。并且在上池的门外设置两道闸门,其中一道闸门连接池内并将河水引入,另一道(闸门)设在石围栏里,并排放置五根竹管引出池水,汇入河水流向东边,横跨三桥然后流入石沟,进入南井。水从高处流下,所以南井常常水满。一共建造四个水闸,都砌了墙做了门上锁来保护它。第二年春天,六井修葺完毕,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而钱塘的百姓肩上扛的,舟船载的,南自龙山,北到长河盐官海边,都可以用水饮牛马,供给人们洗澡。当时,打水的人都诵佛来为陈述古祝祷。
我认为水是百姓急需的,干旱以致井水干涸,并非年年会发生。因为不常有,而忽视了它的必不可缺,这是天下通病,(这样的事)哪里只是水呢?所以我把这事详细记载以告诉后人,使那些虽然时间久远而废弃的东西依然有可考价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题1: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2分)                                                                                  
小题2: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之贼:偷窃。
C.宣子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
D.我之谓矣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不 忘 恭 敬 民 之 主 也 贼 民 之 主 不 忠 弃 君 之 命 不 信 有 一 于 此 不 如 死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4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小题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孔子:                                                                          
韩非子:                                                                        
小题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志穷而不屈。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与书史百家,字不刓(wán损失)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选自吕无党抄本《金石录》,参校李文《漱玉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赵氏归:嫁
B.亦复脱衣易市:购买
C.余性不耐:忍耐
D.人亡弓,人之得:为……得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谓葛天氏民也以为凡是州志山水有异态者
B.计无所出还之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竭其俸入,事铅椠不赂者赂者丧
D.忧患得失,何多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厉声以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有亲朋故友在收藏图书,编修国史的部门任职,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能接触到许多散轶的珍贵图书。
B.李清照夫妇家庭虽寒贫,但是如果遇到名人的书画或者古董,往往都会买下来,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赏玩。
C.李清照记忆力非常出众,经常以此和丈夫比试来决定喝茶先后。
D.作者在三十四年中,经历了无数打击,其间悲痛可想而知,但作者却能平常心看待,着实不易!
小题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4分)
译文:                                                                  
(2)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小题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小题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