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①哉?(《论语·为政》)②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①哉?(《论语·为政》)②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②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注:①廋:隐藏。②瞭:明亮。③眊:暗昧不明。
孔子和孟子在识人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分):同:孔子、孟子都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或了解一个人的为人)。(2分)异:孔子识人注重行动,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等来识人。(2分)孟子识人注重精神,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或眼神变化来识人。(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动机,要看他采取的是什么方法,看看他安心于哪些事情。这些都弄明白了,人的真实世界也就无法隐瞒了。人之表象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本质的东西。
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膫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恶,都能从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显示出来。
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孔子说: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一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饰一个人的丑恶。内心正直,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哪能隐藏得住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论语》 和《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②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
小题1: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2分)
小题2: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划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4分)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分)
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人士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
偏傍之书,死有归***,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正为常所讲习,讎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交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
【注】①厌(yā)胜:制服,指用巫术制服妖邪等。②章断注连: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连,传染的意思。③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终则讳之讳:避讳B.无容散逸逸:丢失
C.儿生一期期:周年D.父交之敬申: 申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古者,名以正体然秦以区区之地
B.乃儒雅之罪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儿生一期,为制新衣君为我呼入
D.感其手口之泽此其志不在小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一个人的名和字是代表不同的意思的,名代表自己,而字则代表着这个人的德行,我们常说的“避讳”一般是指讳字。
B.在节选的文中,作者从“名字”“归***”“废物”“试儿”“结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风操德行的一些看法。
C.作者认为“结拜”是不能随意为之的,结拜者要有共同的志向,而且,也要讲究一定的仪式,不能太草率。
D.本文节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风操是指士大夫的门风节操。作者从传统经学出发,结合当时的实际,论述了对名讳、结交等流行风尚的看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北人士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3分)
译文:                                                                                   
(2)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4分)
译文:                                                                   
(3)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3分)
译文:                                                                           
小题5:文言文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之
B.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衰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C.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D.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傍若无人。少机警有识,且善属文,便尺牍,下笔辄成,未尝定藁,时人每疑其宿构。
沈攸之举兵围郢城,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高祖纳齐东昏余妃,颇妨政事,云尝以为言,未之纳也。后与王茂同入卧内,云又谏曰:“昔汉祖居山东,贪财好色,及入关定秦,财帛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以为其志大故也。今明公始定天下,海内想望风声,奈何袭昏乱之踪,以女德为累。”高祖默然。云便疏令以余氏赉茂,高祖贤其意而许之。
天监元年,云以旧恩见拔,超居佐命,知无不为。高祖亦推心任之,所奏多允。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
二年,卒,时年五十三。高祖为之流涕,即日舆驾临殡。敕赐谥文。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改)
【注】①藁(gǎo):草稿。②擿(tī):挑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尝定藁,时人每疑其宿构宿:平时
B.卿定可儿,且出就舍且:将要
C.云便疏令以余氏赉茂赉:给予
D.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宥:宽容
小题2: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范云言行“切直”的一组是(3分)
①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                     ②奈何袭昏乱之踪,以女德为累
③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                     ④起居佐命,知无不为
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⑥官曹文墨,发擿若神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云机智敏锐,富有文才。他熟悉书信款式,从不打草稿,落笔便文不加点;担任选官之职时,他面对满门宾客的提问,应答自如,使得众多宾客渐散儿不再阻塞门庭。
B.沈攸之命令范云去城里送信,范云虑及年老的母亲及幼小的弟弟的性命都悬在沈氏手里,迫不得已儿顺从。即便城里有的守军要***死他,范云也心甘情愿,视死如归。
C.齐武帝误以为范云只是一位卖弄权势的平庸之辈,但在萧子良切实有据的解释后,齐武帝对他的看法有了改变,也不赞同萧子良派范云出任郡守的建议。
D.范云生性颇为激烈率直,缺少威严持重,对于是非的态度,都直接表现在行为上,因此,有的士大夫就轻视他。不过,高祖却赏识他,在他死后,为之流泪,还亲临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傍若无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速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日:“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日:“计安出?”盎对日:“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黢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日:“何哉?”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洼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爱盎的话***了晁错,并未达到使吴楚七国罢兵的目的,还使天下之士不敢再直言进谏,汉景帝极其懊悔。
小题4: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