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代公纯摄帅事寻:不久
B.公纯之难:诘难,责难
C.寅出午反:通“返”,返回
D.敌大至,汲之死:为……而战死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命其银朱急攻京西命戚鼎将兵三千逆战
B.麾其众以待汲自以牙兵四百登
C.邓州京七百里军中请汲,汲不许
D.谍邓州为帝行在所就加直龙图阁、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是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议和之后没见退兵。
B.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但是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
C.刘汲为了坚守城池,召集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留下来,敢死战士有四百人,让做官的人把家人送走,众人都感动佩服。
D.赵宗印从小道隐蔽行军,随后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军队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作殊死战斗。
小题5:翻译(10分)
(1) 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4分)
(2)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3分)
(3)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l) 一会儿靳仪战败,金人进攻他们更加猛烈,箭下如雨(4分)
(2)怎么会有用三个月来议和(谈判),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3分)
难道有已经签订和约三个月,然而敌人仍旧没有后退(的道理)吗?(得分2分)
(3)不久,他(刘汲)代替高公纯处理统率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慰劳战士,制定战守的准备(计划)。
(刘汲)寻找他人代替高公纯掌管率领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来犒赏将士们,做出战和防守的计划。(得分1分)
(刘汲)不久后替代公纯担任统率的职务,拿出财物赏赐将士,做攻守之事的谋略。(得分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难:以……为难(意动用法)
点评: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基础,它对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活用的词,所以考生一定要能准确判断词类活用,可以从句子结上判断,也可以句子意思上去推断。
小题2:
试题分析:A:将:将领; B:阵:列阵,名词动用/兵阵,名词 C:去:距离/离开;D:知:知晓、了解/担任知州,名词动用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的重要特点,必须结合语境来理解词义,本题有利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关注语境。
小题3:
试题分析:④⑤⑥指刘汲勇敢无畏、精忠报国
点评:这是一道文本筛选信息题,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都能”“有谋略”就是限制条件。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而扩大答题范围。比如本题中的④⑤⑥。所以考生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题干信息。
小题4:
试题分析:D项是赵宗印从小道逃走,刘汲来到戚鼎的军队。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来到戚鼎的军队”中的是刘汲而不是赵宗印上设了陷阱。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l)俄而:不久。益:更加。矢:箭。(2)安……乎:反问句。以:用。退:退兵。 (3)摄:代理。飨:慰劳。为:制定。
点评:本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每个句子给定了不同分值的参考答案,这样使答题与阅卷更加规范,不至于随意。这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尊重原文,规范答题。
举一反三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命下吏交给B.匈奴七百余里   击退
C.以黔首   使……愚昧D.收天下之军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小题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选出与“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3分)
A.不拘于时B.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政。而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过秦论•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民弊。罢:通“疲”,疲劳
B.强侵弱,众寡暴:暴利
C.既元元之民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D.是以民之道牧:治理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五霸既殁,令不行天下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百姓穷困主弗收恤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天下莫不引颈而观皆出于此乎
D.天下士斐然向风而迁徙徒也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C.天下百姓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是符合民心的。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秦王朝灭亡。
小题4:古文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3分)
(2)內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上》)(4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
神爵元年春,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勘略小种,背叛犯塞,攻城邑,***长吏。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初,罕羌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亡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虏谋,
七月,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后罕竟不烦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国奏言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壮侯。
(选自《汉书·赵充国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通知:通晓B.使御史大夫问谁可者将:带领
C.后罕不烦兵而下竟:竟然D.充国旅而还振:整顿
小题2:下列各组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逾老臣者矣 / 不拘时,学于余
B.行必战备,止必坚营壁 / 不足外人道
C.充国计欲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 / 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D.缓则走不顾 /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充国“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无逾于老臣者矣   ②常以远斥候为务    ③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④充国徐行驱之     ⑤虏赴水溺死者数百  ⑥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年轻时就喜爱将帅的节操,学习兵法,了解边情,行军打仗时爱士卒,沉着稳重,这都是他作战取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B.赵充国根据叛羌的情况,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战略。他到金城后,常常把派侦察兵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途中,他小心谨慎,避免伤亡,计划好再作战。到西部都尉府后,敌人多次挑战,他都坚守不应战。
C.赵充国还对敌人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零羌劫持胁迫那些小部落一起反叛,罕羌首领事先派雕库向都尉报告,都尉扣押雕库作人质,赵充国放他回去,让他告诉首领:要与先零羌保持距离。他进兵到罕羌地域,下令不准焚烧村落,只可到田中去牧马,从而取得了罕羌的好感。
D.赵充国等到敌人久屯松懈之时,引兵去攻击,敌人望风而逃,他只慢慢地追赶,掳获了大量的牛羊车马。打胜仗后,他上书请求撤除骑兵,只留万名士兵在当地屯田。到第二年五月,敌人投降的达三万多人,祸患平息,他请求撤除屯田士兵,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②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累,不得改京官因为
B.充请招还故地,以爵秩笼络
C.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案件
D.帝独明其他无,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    )
A.充深思之,终不能用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B.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 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5分)
答: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艺祖仕周世宗,功业初未大显。是时,江南李璟据一方,国力全盛。闻世宗亲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寿州,命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
太祖兵再聚于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曰:“彼方胜,我已败,畏其兵出,所以问计于君也。”学究曰:“然且使彼来日整军,再乘胜而出,我师绝归路,不复有噍类矣。”太祖曰:“当复奈何?”学究曰:“我有奇计,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今关下有径路,人无行者,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西涧水大涨之时,彼必谓我既败之后,无敢蹑其后者。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浮西涧水至城下,斩关而入,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所谓‘兵贵神速,出其不意’。若彼来日整军而出,不可为矣。”
太祖大喜,且命学究指其路。学究亦不辞,而遣人前导。即下令誓师,夜出小路亟行。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晖果不为备,夺门以入。既入,晖始闻之,旋率亲兵擐甲与太祖巷战,三纵而三擒之。既主帅被擒,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城中大乱,自相蹂践,死亡不计其数,遂下滁州。
(节选自宋代王铚《默记·卷上》)
注:①艺祖:始祖,与后文出现的“太祖”、“赵点检”均指宋太祖赵匡胤。②赵学究:即宋开国功臣赵普。③噍类:jiáo 能咬嚼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④擐:huán 套、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军姚凤提兵十万其地控制,把守
B.令日再出同“翌”
C.问村人众多
D.无敢其后者追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三军跨马浮西涧迫城夺门
B.太祖兵再聚关下所以问计君也
C.虞晖兵再至城中咸谓周师大兵
D.再乘胜出三纵三擒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既主帅被擒
A.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
B.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
C.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
D.我师绝归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匡胤在周世宗朝做官,当初功业并不显赫。在滁州城下和皇甫晖打了一仗,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B.太祖打听到附近有个教书先生叫赵普,很有谋略,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普对太祖也是恭敬有加。
C.太祖让赵普为他指路,赵普没有推辞,还派人为太祖做向导,使太祖的部队成功地从西涧渡河而进,逼近滁州城。
D.太祖的军队入城之后,与皇甫晖的军队展开巷战。城中的人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太祖的军队最终攻下了滁州。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26分)
小题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3分)
(2)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3分)
(3)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