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6.6)
【注释】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   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成语            ;孟子运用    方法,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2)请概括选段的主旨并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一傅众咻(一齐众楚、众楚群咻)(1分);类比(比喻)(1分);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1分)
(2)(3分)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亲贤才远小人,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君王周围的人都是如同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宋王自然不会为恶,相反的话,宋王自然也就难以为善了。因此作为臣子的应举荐贤才,而君王应该远离小人。
解析

试题分析:“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可知其成语为一傅众咻,意为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孟子用楚国的官员的儿子学说齐国话,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来强调环境的影响,采用的是类比的手法。
点评: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是做题的关键。
《孟子》选段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举一反三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石濑走:淌过
D.无外物以其心汩:扰乱
小题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①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离娄下》)
【注】①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小题1:下列有关上面两个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舜事尧是为臣的行为准则,尧治民是为君的行为准则。
B.孟子认为,历史榜样是人们效法和遵循的准则,不依榜样行事,就会失去规范。
C.孟子用对比的手法一正一反地告诉齐宣王如何才能让臣子在他死后为他服孝。
D.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小题2:上面两个选段内容所体现的孟子思想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乃《经首》之会中:合乎
B.庖丁刀对曰释:放下
C.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D.乎技矣进:进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臣神遇而不以目视故汉追及之
B.而刀刃若新发硎合《桑林》之舞
C.今臣刀十九年矣始臣解牛之时
D.庖丁文惠君解牛愿诸君快战
小题3: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句子(2分)(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苛政猛于虎也。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赬”者也。
C.谁得而族灭也。
D.是何楚人之多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②。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②莒:齐邑,今山东省莒县一带。即墨:齐邑,今山东省度县东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卑身厚币:礼物
B.屈而事之指:心意
C.安事死马而五百金捐:捐献
D.燕王死问生吊:慰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卑身厚币,招贤者②作《师说》贻之
B.①人趋己趋,则己者至②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C.①死马买五百金,况生马乎②不出,火
D.①于是昭王隗筑宫而师之②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
小题3:下列句子表达的都是郭隗进谏艺术和进谏直接结果的一项是(   )(2分)
A.①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②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B.①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C.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D.①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②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燕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他决心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复兴国家,向侵略者报仇。
B.燕王复兴国家的大业是从尊重人才、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开始的。
C.郭隗认为,要报仇雪恨,只有广招贤才。
D.燕王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报仇雪恨的愿望,完全是他尊重人才的结果。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3分)
译文: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范增论
(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矣,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抉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间楚君臣疏:使……疏远
B.独其不早耳恨:怨恨,痛恨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也本:根本原因
D.而抉以为上将擢:提拔,选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终此失天下;其无礼于晋;
B.羽***卿子冠军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识卿子冠军稠人之中;是何异刺人而***之;
D.不合去;恩所加,思无因喜以谬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诤。
C.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其主要依据是项羽要称霸天下,而且又是刚愎自用之人,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2分)
(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