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译: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5分) 译: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0分)(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对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D(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是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干。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 “直言”,所以是正确的。)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行义”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张养浩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行义” 和“直言”,有的可能能体现“行义” 和“直言”,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B(B项属张冠李戴的错误。张养浩并没有“直接” 给皇帝上疏,而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上疏。)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 “加”是刑罚,“目”是看待,“绝”为断绝和状语后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语意完整给1分。(2)这个句子中“伏”是我,“愿”是希望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负栋之柱 | C.暮归,亡其牛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 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 小题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2)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破之,斩首八百级。诸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明年,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东羌遂遣使乞降,凉州复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羌人闻之,翕然反善。 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曰:“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者乎?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为不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见贤不恤军事恤:忧虑,担忧 | B.谢其钱货谢:谢绝,推辞 | C.故干禄不为贪干:求取,追求 | D.称己不疑伐伐:夸耀,炫耀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分别表现皇甫规“有威望”、“讲操守”的一组是 ( )(3分)A.①羌人闻之,翕然反善②恶绝宦官,不与交通 | B.①广设方略,寇贼悉平②上书荐如郎将张奂以自代 | C.①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②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 D.①相劝降者十余万②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西羌大举进攻安定城,皇甫规此时虽为平民百姓,却能大胆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对边疆战事的看法,自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人生。 | B.皇甫规调动西羌骑兵一起讨伐陇右,中途军中发生瘟疫,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羌人营帐巡察看望将士,三军为之动容,敌人也为此派使请降。 | C.在作者看来,皇甫规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能有立足之地,一是他能准确审视自己的才能,果敢地投身仕途,二是他看到更贤能的人,能不图虚名,主动让贤。 | D.面对自己遭人诬陷的情形,皇甫规无所畏惧,上书皇帝,据理力争,摆明事实,为自己洗罪名,辩曲直。 |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3分) (2)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4分) (3)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3分) |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也。举进士甲科,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江南饥,为体量安抚使,行便民事数十条;宣州守廖询贪暴不法,下吏置诸理,民大悦。仁宗谓绛曰:“用卿出自朕,卿凡论事,不宜过激,当存朝廷大体,要令可行,毋使朕为不听谏者。” 帝祷茅山求嗣,绛草祝辞,因劝帝汰出宫人,及限内臣养子,以重绝人之世,皆从之。真定守吕溱犯法,从官通章请贳之,绛曰:“法行当自贵者始,更相请援,则公道废矣。”并劾诸请者,溱遂绌。 数月,以翰林侍读学士知庆州。熟羌据堡为乱,即日讨平之。加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张咏镇蜀日,春粜米,秋粜盐,官给券以惠贫弱,历岁久,权归豪右;中人奉使至蜀,使酒吏主贸易,因附益以取悦,绛悉奏罢之。召知开封府,为三司使。请以川、陕职田谷输常平仓,而随其事任道里差次给直。帝叹曰:“众方姑息,卿独不能徇时邪!”即行之。内诸司吏数干恩泽,绛辄执不可。为帝言:“身犯众怒,惧有飞语。”帝曰:“朕在藩邸日,颇闻有司以国事为人情。卿所守固善,何惮于谗?” 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始请建审官西院,掌武臣升朝者,以息吏奸。元丰元年,拜建雄军节度使、知定州。入为西太一宫使。六年,知河南府。夏,大雨,伊、洛间民被溺者十五六。绛发廪振恤,环城筑堤,数月,水复至,民赖以免。哲宗立,更镇江军节度使,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河决小吴,都水议傍魏城凿渠东趋金堤,役甚棘。绛曰:“功必不成,徒耗费国力,而使魏人流徙,非计也。”三奏,讫罢之。 元祐二年,请老,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明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傅,谥曰献肃。 (选自《宋史·韩绛传》,有删改)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绛草祝辞草拟 | B.内诸司吏数干恩泽干涉 | C.以息吏奸消除 | D.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退休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绛“秉公执政”的一组是( )(3分) ①行便民事数十条 ②并劾诸请者,溱遂绌 ③官给券以惠贫弱 ④绛悉奏罢之 ⑤内诸司吏数干恩泽,绛辄执不可 ⑥绛发廪振恤,环城筑堤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绛善于治事安民。面对江南饥荒、熟羌作乱、伊洛大水等天灾人祸,他都能妥善处理,安定民心。 | B.韩绛为官刚正,对犯法官吏严惩不贷。他亲自审理贪婪残暴的宣州太守廖询,还贬退真定太守吕溱。 | C.韩绛善言敢谏。他借写祝辞之机谏言皇帝减少宫人,限制内臣收养儿子;他请求终止一项劳民伤财的劳役。 | D.韩绛深得仁宗器重。仁宗提拔任用韩绛,还嘱咐他言事不要过激;当韩绛遇到困惑时,仁宗鼓励他。 | 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行当自贵者始,更相请援,则公道废矣。(4分) (2)朕在藩邸日,颇闻有司以国事为人情。卿所守固善,何惮于谗?(6分) |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震,字遐闻,梓州盐亭人。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至德、乾元中,数出赀助边,得为州长史。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街,迂恒王府司马,委以军府众务。武卒,罢归。起为兴、凤两州团练使,好兴利除害。迁山南西道节度使。朱泚反,遣腹心穆廷光等遗帛书诱之,震即斩以闻。是时,李怀光与贼连和,奉天危蹙,帝欲徒跸山南,震闻,驰表奉迎,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捍卫。用诚至周至有反计,帝忧之,会震牙将马勋嗣至,帝告以故,勋曰:“臣请归取节度符召之,即不受,斩其首以复命。”帝悦。勋还得符,请壮士五人与偕,出骆谷,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①勋馆之,左右严侍。勋未发,阴令焚草馆外,士寒争附火,勋从容引符示之,曰:“大夫召君。”用诚惧,将走,壮士自后禽之。用诚子斫勋伤首,左右捍刀得免,遂仆用诚,而格***其子。勋即军中,士皆擐甲矣。勋昌言曰:“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大夫取用诚尔,若等无与!”众乃服,不敢动。即缚用诚送于震,杖***之,而拔其副以统师。天子至梁州,宰相以为地贫无所仰给,请进幸成都。震曰;“山南密迩畿辅,李晟锐于收复,方藉六师为声援,今引而西,则诸将顾望,责功无期。”帝未决,会晟表至,亦请驻辟梁、洋,议遂定。然梁、汉间刀耕火耨,民采稆为食,虽领十五郡,而赋入才比东方数大县。自安、史后,山贼剽掠,户口流散,震随宜劝课,鸠②敛有法,民不烦扰,而行在供亿具焉。。车驾将还,加检校尚书左仆射。久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保,谥曰忠穆。(节选自《新唐书。严震传》) 【注】①迓(ya):迎接。②鸠:通“匍”,聚,聚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对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衙署:暂代。 | B.会震牙将马勋嗣至嗣:随后。 | C.宰相以为地贫无所仰给仰:仰望。 | D.而赋人才比东方数大县比:等同。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严震“兴利除害”的一组是( )(3分) ①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 ②数出赀助边 ③震即斩以闻 ④驰表奉迎,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捍卫 ⑤遂仆用诚,而格***其子 ⑥随宜劝课,鸠敛有法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严震为人慷慨,才能出众。他出身农家,家境富裕,曾多次出钱资助边舫;严武知其才能,在升任恒王府司马后,就把军府中的许多事务交给他办理。 | B.严震处事果敢,忠于朝廷。他斩***了朱泚派来劝诱的穆廷光,送表章迎奉并派人保驾想移驾山南的皇帝,对谋反不成的属下张用诚毫不留情地予以杖***。 | C.严震富有远见,敢于进言。宰相认为梁州“地贫无所仰给”,请皇上去成都,严震则认为山南接近京郊,皇上驻此有助收复京城,否则就会求胜无期。 | D.严震发展农耕,体恤百姓。梁、汉百姓采稆为食,加之山贼抢掠,人口流散,经济十分落后;严震则鼓励百姓从事农桑,收敛适度,使驻地供应充足。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勋馆之,左右严侍。 (2)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19分)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政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学官许乞便地自俨始。建文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 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成祖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熊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是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帝方内兴礼乐,外怀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俨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为公孙之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注】方岳:传说尧命羲和四子掌四岳,称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因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忧,服除忧:去世。 | B.外怀要荒怀:怀想。 | C.遂不预机务预:参与。 | D.智足资帷幄资:参佐。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令钦天监试其孰能讥之乎 | B.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 C.与缙等俱直文渊阁失其所与,不知 | D.俨至,即奏除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俨年少时就酷爱读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卜算等书无不博览通晓,尤对天文学、气象学有较深造诣。 | B.胡俨洪武年间考中举人,授华亭教谕,从此走上仕途,任桐城知县时,为民兴建水利,还得到了副都御史练子宁的举荐。 | C.洪熙改元,胡俨因病退休,加太子宾客致仕,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他辞官归休。家居时他淡泊自处,生活简朴。 | D.胡俨作为馆阁的老前辈,朝廷的许多重要文稿均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书时,他担任总裁官。 |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5分) (2)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5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