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小题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小题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其他各项均不合孟子的意图。
点评:本文属于政论文,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政论文通常不直接讲道理,而是用比喻类比等方法,因此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学生适合人物传记类文章。
小题2:
试题分析:原文是:“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意思是:“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陈述的目的:“知其罪者,惟孔距心。”言外之意是:齐王也不知道自己的罪过,你应该反省: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要仁政爱民。
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弟奇,游学洛阳。奋以奇经明当仕,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卒于家。奇博通经典,作《春秋左氏删》。奋晚有子嘉,官至城门校尉,作《左氏说》云。   
(选自《后汉书·孔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躬:亲自B.竟川泽弥:满
C.奋之而已谢:拒绝 D.善疾非甄:表扬
小题2:下列每组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奋自为府丞,已敬重生孩六月,慈父
B.奋奇经明当仕久之,能足音辩人
C.推奋妻子以置军前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砌南阁子
D.士多不修节操,奋力行清洁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① 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 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 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 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 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 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元帝时,孔奋担任侍中。他年轻时随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每天有四次集市。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晚年著书《春秋左氏删》。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3分)
译文:                                                                        
(2) 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3分)
译文:                                                                        
(3) 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 文苑》,有删改)
【注释】①琴:指嵇康的《琴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或之      奇怪
B.此子宜丘壑中     放置,摆放
C.仲堪有目病,辞 坚固
D.桓玄尝以一柳叶之   欺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3分)
A.人问会稽山川之状挟飞仙遨游
B.仲堪从之今其智反不能及
C.恺之致其情坐法华西亭
D.皆其深珍惜者 不如须臾之学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顾恺之“画绝”和“痴绝”的一组是(3分)
A.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②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
B.①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C.①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②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①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②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他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D.顾恺之吟咏诗赋,自以为具有先贤的风制。他曾在月色下长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捉弄,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3分)
答:                                                               
(2)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4分)  
答:                                                                
(3)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少:稍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译: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5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僧寺居 无从致书
B.安阳韩性闻而异负栋
C.暮归,亡牛 天之苍苍,正色耶
D.录弟子或异二者之,何哉?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小题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2)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破之,斩首八百级。诸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明年,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东羌遂遣使乞降,凉州复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羌人闻之,翕然反善。
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曰:“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者乎?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为不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见贤不军事恤:忧虑,担忧
B.其钱货谢:谢绝,推辞
C.故禄不为贪干:求取,追求
D.称己不疑伐:夸耀,炫耀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分别表现皇甫规“有威望”、“讲操守”的一组是 (   )(3分)
A.①羌人闻之,翕然反善②恶绝宦官,不与交通
B.①广设方略,寇贼悉平②上书荐如郎将张奂以自代
C.①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②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D.①相劝降者十余万②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西羌大举进攻安定城,皇甫规此时虽为平民百姓,却能大胆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对边疆战事的看法,自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人生。
B.皇甫规调动西羌骑兵一起讨伐陇右,中途军中发生瘟疫,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羌人营帐巡察看望将士,三军为之动容,敌人也为此派使请降。
C.在作者看来,皇甫规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能有立足之地,一是他能准确审视自己的才能,果敢地投身仕途,二是他看到更贤能的人,能不图虚名,主动让贤。
D.面对自己遭人诬陷的情形,皇甫规无所畏惧,上书皇帝,据理力争,摆明事实,为自己洗罪名,辩曲直。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3分)
                                                                                 
(2)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4分)
                                                                 
(3)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