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霸诸侯,夷狄攘:打击
B.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3分)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小题4: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顾:回头看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义词“顾”的用法,“顾”在文言文中常用的有三个意思:回头看、难道、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学生可以用代入法分别解释所在句子,比较那种解释更加通顺,合乎语境。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点评:做文言文筛选题,一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筛选出哪方面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审清楚题目的表达,是“直接”还是“能表现”这样的笼统语言;三是逐条分析,渐次排查,逐个排除,最终得出结论。
小题3:
试题分析: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点评:从学生的错误率来看,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文章内容理解题目都是失分较多的题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把每一个选项的内容和文章相关信息进行认真比对;二是不太掌握设错的原则,比如,一般多文章内容的分析,主题的分析多不设错误,而对手法的分析就可能设错;对事件的性质一般不设错误,而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对应关系一定会设错。
小题4:
试题分析:主要语言点:(1)所由起:兴起的原因;所由兆:预兆的信息。(2)特:特地,寻:不久,除:拜授官职。(3)知:同“智”,智慧,比:符合,而:才能
点评:出于月考的需要,本题设置了一个课外阅读文章的句子和两个课文的句子,阅读短文的句子语言点不多,但是要翻译通顺不容易,比较拗口;课内的翻译句子,语言点分明,尤其是《逍遥游》中的句子,难点集中,句式要求也很高,能考查出学生平时基础的扎实程度。
【参考译文】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举一反三
张  良 奇  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gǔ)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词。(4×2=8分)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                       < 2>.父去里
<3>.其老,强忍                                  <4>.良业取履
小题2: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老父,衣(hè,粗布短衣)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忍(qiáng,勉强)D.长跪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老父,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诚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游:游学
B.因上章请行粟补官之令纳:上交
C.民持钞出籴,稍即不用昏:模糊不清
D.夜则闭户,张灯读窃:盗窃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5分)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枉车骑之拜访
B.公子侯生坐上坐延请
C.乃客就车辞别
D.遍宾客赞扬
小题2: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小题3:下列都是从侧面烘托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3分)
①公子执辔愈恭
②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③从骑皆窃骂侯生
④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⑤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⑥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3小题,每小题3分)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
遵少孤,与张竦伯松俱为京兆史。竦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适之,侍曹辄诣寺舍白遵曰:“陈卿今日以某事适。”遵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大司徒马宫大儒优士,又重遵,谓西曹:“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责之?”乃举遵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久之,与扶风相失,自免去。
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起,遵为校尉,击朋、鸿有功,封嘉威侯。居长安中,列侯近臣贵戚皆贵重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桀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
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沾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阁出去。遵常醉,然事亦不废。
长八尺余,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请求不敢逆,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
王莽素奇遵材,在位多称誉者,繇是起为河南太守。
(选自《汉书·游侠传》)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宣帝时与有故   微:低贱,卑下
B.相随博弈,负进数:屡次
C.其方饮值:遇到
D.奈何以小文之责:责备
小题2:下列各项中,直接表现陈遵“放纵不拘”的一组是 (  )
①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 ②日出醉归,曹事数废 ③西曹以故事适之 ④取客车辖投井中 ⑤满百乃相闻 ⑥奈何以小文责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遵、张竦都担任过京兆史。张竦博学通达,廉洁节俭;陈遵豪放,不拘小节。
B.西曹请求罢免陈遵,大司徒马宫却认为陈遵能治理三辅地区政务繁杂的县,并向皇帝推荐他。
C.陈遵担任校尉,打击赵朋、霍鸿有功,加以贵戚的推重,被朝廷封为嘉威侯。
D.陈遵富于文辞,擅长书法,给人写的书信,收信人把它收藏起来以为荣耀。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
(1)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3分)
译文:                                                                   
(2)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桀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①,至吴陈②,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③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④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三行:排成三行 ②陈:通“阵” ③保栖:守卫居住 ④行成:议和,求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精兵击越悉:尽,全
B.卑辞厚礼以之遗:赠送
C.乃大夫种于吴王见:接见
D.振贫死,与百姓同其劳吊:悼念死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兴师伐越今其智反不能及
B.女忘会稽耻邪及其所既倦
C.种还,报勾践斧斤时入山林
D.阖庐死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小题3:与例句中划线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行顿首曰
A.臣具以表,辞不就职B.贤易色
C.奚以之九万里而D.孔雀东南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3分)
(2)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3分)
(3)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3分)
(4)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