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3分)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文言文阅读(13分)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13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竹之始生,一寸之耳  萌:芽
B.而临事忽焉之丧:亡失
C.平居自视了然 了然:了不起的样子
D.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函:打开信件
小题2:下列各句中,全都是作者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的一项是(  )(2分)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②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③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④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⑤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⑥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选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第二段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一段选文中,作者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C.第二段选文中,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在这些戏语笑话里,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D.选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有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1)所以画竹子,必定要先在胸中酝酿好画竹的形象。
(2)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错。
解析

小题1:清楚、明白
小题1:④指得是四方之人,不是作者。⑤说得也不是作者。③是子由。只有C体现了作者的心得与感受。
小题1: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错。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故译为因此,得要意译即成竹在胸,整理句意使之通畅。(2)所以然译为这样做。一就是一样的意思,可不译。过译为过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乌有先生历险记 (节选)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矣,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
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桑麻五谷以为生艺.:种植B.二叟相见大说说:通悦
C.先生复要公饮要:要求D.唯读书是务务: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夜阑兴未尽也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人咸今之仓、鹊称之 樊哙侧其盾
C.每朔望自酌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
D.苟能活之,爱此身徐公能及君也
小题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分)
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酩酊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矣,因亲赴中山访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负:背着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泛指绳索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根本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世言晋王将终也吾王好鼓乐B.盛锦囊愿十五城请易璧
C.尔无忘乃父之志又欲肆西封D.庄宗受藏之于庙毕礼而归之
小题3:对全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挈全文,然后逐层论述。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庄宗不忘父志,发愤图强的史实印证“人事”的重要性。
C.文章第三段对比分析事理后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D.文章结尾作者告诫为国者不应该沉溺于美色之中,而应该培养高雅的情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嗣明,河内野王人也。少博综经方,为人诊脉,一年前知其生死。邢邵①唯一子大宝,甚聪慧,年十七八患伤寒,嗣明为其诊脉,退告杨愔云:“邢公子伤寒不疗自差,然脉候不出一年便死。觉之少晚,不可复疗。”数日后,杨、邢并侍宴内殿,文宣云:“邢子才儿大不恶,我欲乞其随近一郡。”杨以年少,未合剖符②。宴罢,奏云:“马嗣明称大宝脉恶,一年内恐死,若其出郡,医药难求。”遂寝。大宝未期而卒。
杨愔患背肿,嗣明以练石涂之,便差,因此大为杨愔所重。作练石法:以粗黄色石如鹅卵大,猛火烧令赤,内淳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曝干,捣下筛,和醋以涂肿上,无不愈。
武平中,为通直散骑常侍。针灸孔穴,往往与《明堂》③不同。尝有一家,二奴俱患,身体遍青,渐虚羸不能食。访诸医,无识者。嗣明为灸,两足趺上各三七壮④,便愈。武平末,从驾往晋阳,至辽阳山中,数处见榜,云有人家女病,若能差之者,购钱十万。又诸名医多寻榜至是人家,问疾状,俱不下手。唯嗣明为之疗。问其病由,云曾以手持一麦穗,即见一赤物长二尺许,似蛇,入其手指中,因惊倒地。即觉手臂疼肿,月余日,渐及半身,肢节俱肿,痛不可忍,呻吟昼夜不绝。嗣明即为处方,令驰马往都市药,示其节度。前后服十剂汤、一剂散。比嗣明明年从驾还,此女平复如故。嗣明医术精妙,多如是。
(选自《北史》)
①邢邵:字子才。②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③《明堂》:指《明堂针灸图》④壮:针灸时所用的计数单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公子伤寒不疗自差:治愈B.大宝未而卒期:时期
C.若能差之者,钱十万购:重赏D.嗣明明年从驾还比: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嗣明其诊脉②谁大王为此计者
B.①若出郡,医药难求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①大宝未期卒②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D.①访诸医,无识②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马嗣明“技艺精妙”的一组是   
①少博综经方 ②为人诊脉,一年前知其生死 ③邢公子伤寒不疗自差 ④若其出郡,医药难求 ⑤比嗣明明年从驾还,此女平复如故⑥嗣明医术精妙,多如是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嗣明在青年的时候就博览群书,研读医学典籍,为别人诊脉看病,能够判断这个人一年之后的死生吉凶。
B.朝廷官员邢邵的儿子患伤寒时,马嗣明替他诊脉,预先说明他不久就会死去,后来,果然没有多久大宝就病故了。
C.朝廷官员杨愔患上背部肿疾,马嗣明用练石给杨愔背部外搽,治愈了他的疾病,杨愔因此格外地器重他。
D.曾有一人家的两名奴仆患病,其他医生皆不识此病,而马嗣明施用与《明堂》不同的针灸法,很快治好了该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粗黄色石如鹅卵大,猛火烧令赤,内淳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
(2) 嗣明即为处方,令驰马往都市药,示其节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其榷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门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盒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B.曹利用恶曾己上,尝怏怏不悦班:次序、位次
C.人莫敢以私干:求取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决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王曾的品行修养的一项是(   )
①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②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③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④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⑤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⑥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乏,卒无妖。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 !”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的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4分)
(2)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3分)
(3)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为郡卒史,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弧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霍光果以责相曰过 :责备
B.今河南太守不深国家大策惟:想
C.子复为大将军,兄子枢机秉 :掌管
D.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太后诏矫 : 更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相为人严毅的一组是(   )
①禁止奸邪,豪强畏服     ②恐久获罪,乃自免去  ③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 
④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⑤乃罢其三侯,令就第 ⑥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②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车千秋的儿子担任武库令时,因犯有一些过错,见魏相治郡甚严,怕久后获罪,于是自己免职而去,但是魏相却为此受到斥责。
B.魏相久任地方官,深得百姓欢心,特别是在河南任上,在他被治罪时,很多百姓替他求情,甚至戍卒愿多服役以替他赎罪。
C.魏相治郡甚严,治绩甚佳,加之不畏权贵,所言所行皆以国家为重,所以官职不断升迁,最后位至丞相。
D.魏相上奏霍光一事,主要是为国家着想,但也有保全功臣名节家世之意,但霍家不能理解,心怀不满,后生作乱之心,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 
(2)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