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辽宁省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意卒,时年五十五。(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撝(huī):挥手呵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后以军功,迁仪同三司——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下之——说:劝服。
C.高祖有吞并江南之志——潜:暗中。
D.半日而拔,于新林——次:驻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③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独生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B
4.(1)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妈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2)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人谁肯矣(     )
(2)其必(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城(     )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日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数世——资: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执丧,哀毁过礼——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之悲泣——慎勿妇死,贵贱情何薄
C.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欲——予尝求古仁人心,或异二者之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榜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竞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砣砣”,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③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索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也——戚:忧愁
C.县吏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斥人过——面:当面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然有怀——怀:思念。
B.皆口腹自——役:差役。
C.饥冻虽——切:急迫。
D.犹望一——稔:庄稼成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实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亲多劝余为长吏②便求之
B.①生生所资,未其术②遂用于小邑
C.①悟已之不谏②怀良辰以孤
D.①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既窈窕以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诸侯惠爱为德②登东皋舒啸
B.①脱然有怀,求靡途②善万物得时
C.①事顺心②于今无会
D.①时风波未静②受任败军之际
4.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能够反映陶渊明对官场厌恶、鄙弃态度的一项是(     )
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②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④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⑤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⑥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④D.②⑤⑥
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矫厉所得——不是勉强自己致力于事务所能做到的。
B.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出来做官。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程家妹妹在武昌去世。
D.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受饥挨冻虽然迫切,但违背自己的意志出来做官却带来更大的痛苦。
6.下列对陶渊明“就官”“去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因,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B.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如果不是“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他是绝对不会去做彭泽令的。
C.陶渊明辞官最根本的原因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