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潮州韩文公庙碑宋·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安一日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消除,制止 | B.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审:清楚 | C.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文告 |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卒:通“猝”突然,仓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君子学道则爱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 D.是孰使之然哉然视其左右,来者已少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下笔洋洋洒洒,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 B.碑记的传统写法是以叙事为主,而本文却是以议论为主,其间叙事均以议论出之。作者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韩愈的历史功绩,并将其归于韩愈具有浩然之气。 |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受到皇甫镈、李逢吉等人的毁谤。 |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2)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只有韩文公从平民中崛起,谈笑之间举手一挥(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望风倾服而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2)老百姓是已经心悦诚服了,便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占卜选择的新址在州城南面七里的地方,仅仅一年新就建成了。 |
解析
小题1:“榜”此处作动词,应讲作“在匾额上题写”。 小题2:“而”均为修饰连词,可译为“着”,A“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则”连词,就/转折连词,却,D“然”代词,这样/连词,然而。 小题3:D项“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误,是有人认为,作者在反驳;而且因果不当。 小题4:(1)注意“麾”“靡然”“正”等关键词(2)注意“新”“卜”“期”等关键词 附参考译文: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在阴间就成为鬼神,在阳世便又成为人。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 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有人说: “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我说:“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在人间,好比水在地上,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而且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象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的吗?”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书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祠庙的匾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州人请我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因此作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着祭祀韩公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②。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③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选自《君山月夜泛舟记》吴敏树⑤) 【注】①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 ②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 ③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与“超上人”同。 ④湾碕(qí):弯曲的岸边。 ⑤吴敏树。清朝岳阳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未有若周君山者之上也周:环绕 | B.尝以著之诗歌著:著作 | C.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危:危险 | D.余顾语坡孙顾:顾念 |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又北入后湖 | B.又西出香炉峡中 | C.风东南来 | D.旋而东 |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是作者等泛舟所见的一组是( )(3分) ①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②南崖下渔火数十里,相接续而西。 ③根抱一巨石,方丈余。 ④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 ⑤平视之,已做横长状。 ⑥山周七里有奇。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 | B.由黎君说的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 | 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 | 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湖览胜的独特神韵。 |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2)翻译。(6分) ①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3分) ②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后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 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准辄引帝衣引:拽住 | B.召准问所以不平状状:情形 | C.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雅:向来 | D.自褰衣以示准示:看着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若属皆且为所虏 | B.犹文皇之得魏徵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吉赃少乃伏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寇准“少英迈”,为官期间竭尽忠诚,屡进忠言,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能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 | B.在太宗就大旱事“延近臣问时政得失”时,寇准认为大旱是由刑罚不公引起的,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 C.寇准被贬青州时,皇帝常常思念他,并且还多次向左右的人打听寇准在青州的情况,左右的人揣测皇帝将召寇准回来,也为寇准说好话。 | D.在对待立储的问题上,寇准认为是为天下的百姓选择圣明的君主,不需要和后宫的嫔妃、太监以及大臣们商量,只要皇帝认为可以就可以定下来。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至 道 元 年 加 给 事 中 时 太 宗 在 位 久 冯 拯 等 上 疏 乞 立 储 贰 帝 怒 斥 之 岭 南 中 外 无 敢 言 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4分) ⑵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③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阔:宽广 |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方寸:指心绪 |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殚:尽,全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D.流水周于舍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 |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3分) (2)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 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 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一人。” 三籓事起,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陈陈:述说,陈述 | B.上以其有裨治理裨:裨益,好处 | C.宜急捕诛,以彰法纪彰:表彰,表扬 | D.以事在赦前,寝其议寝:停止,搁置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杜立德在为官方面有才能的是( ) ①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 ②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 ③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 ④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 ⑤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 ⑥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 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过一人。 | 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 | 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 |
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 》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 小题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也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