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贺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无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命,旁若无人承:接受
B.贺父名晋肃,不得进士举:推荐、选用
C.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然信:果真、的确
D.若少行年,涵洞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假:授予、给予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 )
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④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
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诗文便震动京城。
B.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5分)
(2)非大醉吊丧,率如此。(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5分)
(2) 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5分)
解析

小题1:应当解释为“参加科举考试
小题1:②句描绘李贺相貌,说其写字很快;④句描述李贺平时很勤奋,⑤句写李贺表哥自述,因嫉恨李贺傲慢,烧掉他所搜集到的李贺诗文
小题1:韩愈、黄埔湜不相信的不是李贺的年龄,而是不相信只有七岁的李贺能写出这样奇妙的诗文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1)“若”“ 曹”“ 是”“ 岂”句意通顺一分(2)“非”“ 吊丧”“ 率”“ 如此” 句意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结构犹如花草,片片都有文采,所得诗句都高迈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 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到找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比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五卷,流传至今。
老子后所:“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群,二十岁声名酒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微宽限他经历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真是令人痛惜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取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②邯郸:赵国都城。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诸侯质:(到别国)作抵押
B.自奉而西秦游:游玩
C.金六百斤予守者吏行:做,此处为“使用”
D.诸侯游士宾客延:邀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贫,客此当其欣所遇
B.请千金为子西游洎牧谗诛
C.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信见疑
D.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此亡秦续耳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不韦在邯郸一见到处境窘困的子楚就找准了投机的目标,他主动去拜见子楚,为他出谋划策。
B.吕不韦虽然贫困,但他竭力为子楚谋划,使他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并最终成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
C.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庄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观上也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
D.吕不韦曾效法魏楚赵齐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并主持门客著书立说,悬赏千金求增删一字,以此完善《吕氏春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3分)
(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3分)
(3)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御孙曰:俭 德 之 共 也 侈 恶 之 大 也 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俭 来 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御孙曰:俭 德 之 共 也 侈 恶 之 大 也 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俭 来 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小题2:司马光是  ▲  (朝代)著名史学家,主持编撰了编年体通史  ▲    。(2分)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子昂别传
卢藏用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曾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乃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时敕子昂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丁府君忧其中废。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与曳就吏,子昂素嬴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选文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史百家罔不览   该:应该
B.览其书而之     壮:认为……壮美,赞赏
C.于忠义       激:激励
D.哀号柴       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子昂“奇杰过人”的一组是(3分)
①至年十七八未知书     ②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③以进士对策高第      ④地籍英灵,文称伟晔
⑤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   ⑥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子昂曾经跟着赌博的人进入地方学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
B.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从而赢得皇上的重视。
C.陈子昂第二次进谏的时候武攸宜没有亲自接见他,而是让军曹来听他的意见,陈子昂知道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了。
D.陈子昂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只粗略地确立了提纲就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3分)
(2)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4分)
(3)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洁,长乐信都人也。昭成时,慕容氏献女,洁祖父生为公主家臣,乃随入魏。赐以妻妾,生子堤,位乐陵太守,封信都男。卒。洁袭堤爵。数从征讨,进爵会稽公。后与永安侯魏勤及功劳将军元屈等击吐京叛胡,为其所执,送赫连屈丐。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后得还国,典东部事。明元寝疾,太武监国,洁与古弼等选侍东宫,对综机要。
太武即位,奇其有柱石用,委以大任。及议军国,朝臣咸推其能。迁尚书令,改为钜鹿公。车驾西伐,洁为前锋。沮渠牧犍弟董来距战于城南,洁信卜者之言,以日辰不协,击鼓却阵,故董来得入城。太武微嫌之。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
时议伐蠕蠕,洁言不如广农积谷,以待其来,群臣皆从其议。帝决行,乃从崔浩议。既出,与诸将期会鹿浑谷。而洁恨其计不用,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诸将不至。时虏众大乱,景穆欲击之,洁执不可。停鹿浑谷六日,诸将犹不集,贼已远遁,追至石水,不及而还。师次漠中,粮尽,士卒多死。洁阴使人惊军,劝帝弃军轻还,帝不从。洁以军行无功,奏归罪于崔浩。帝曰:“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又洁矫诏事遂发,舆驾至五原,收洁幽之。
太武之征也,洁私谓亲人曰:“若军出无功,车驾不返,即吾当立乐平王。”洁又使右丞张嵩求图谶,问:“刘氏应王,继国家后,我审有名姓不?”嵩对曰:“有姓而无名。”穷验款引,搜嵩家,果得谶书。洁与南康公秋邻及嵩等皆夷三族,死者百余人。洁既居势要,内外惮之,侧目而视。籍其家,财产钜万。太武追忿,言则切齿。 
(节选自《北史·刘洁传》)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书令迁:贬斥、放逐B.太武微之嫌:讨厌
C.收洁之幽:幽禁D.其家,财产钜万籍:登记、抄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内外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B.随入魏 遂私见樊於期
C.洁军行无功 是君子远庖厨也D.奏归罪崔浩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洁能文能武,太武帝认为他是国家柱石,朝中大臣也都认为他有才干。正因如此,刘洁得以久居高位,恃宠自专。
B.刘洁长于征战,在与董来作战时,居然听信占卜者的无稽之谈,鸣金收兵,贻误战机,致使太武帝对他心生不满。
C.在讨论征伐蠕蠕时,太武帝听从崔浩的建议,刘洁心生怨愤,横生掣肘,导致远征失败,后竟嫁祸崔浩,自食恶果。
D.太武帝对刘洁的问题早有发现,并心生厌恶,常给予警醒;刘洁充耳不闻,还阴谋篡逆,最终导致祸国败家的结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4分)
(2) 帝日:“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4分)
(3)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十日期:约定B.天疾风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犯:冒着D.而击之也过:经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假舆马
B.待公食信见疑
C.为鼓与百姓为戍洎牧谗诛
D.敌人旦暮至击汝若属为所虏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