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驻军)B.又欲其西封(扩张)
C.夫晋,何之有(满足)D.失其所,不知(同盟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恐美人迟暮
B.夜,缒出去今之墓葬焉
C.若亡郑而有益君得复见将军
D.乱易整,不武   必竭诚待下
小题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B.第一段中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点出战事爆发的原因,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C.烛之武见秦伯后,从秦、晋历史关系,说到亡郑于秦无益,再说到晋灭郑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除描写外交辞令外,还有生动的叙事。无论记事记言,文字各尽其妙,短小精炼,鲜明生动,是一篇值得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分)
小题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难者也,处死者难。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
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6分)①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
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4分)                                                                           
②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2分)
小题1:(3分)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解析

小题1:与:结交。
小题1: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连词,表示修饰;连词,表示顺接。C.
于:介词,对;介词,在。D.以:介词,用;连词,表示修饰。
小题1:说辞的层次应为: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再说到晋国灭郑国之后必然进犯秦国
小题1:①注意重点词语“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在文中的含义②注意重点词语“微”“夫人”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要结合句意分析。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2:下面“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3分) (   )
A.吾还也。B.以无礼于晋。
C.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D.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小题2: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小题(15分)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①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②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与大夫十日期:约定
B.天疾风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而击之也过:经过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 遂罢兵而去                       ②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 人来,方与之食                   ④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 子欲捕彘杀之                     ⑥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避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教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其礼 循:遵循
B.圣人不民而教易:交换
C.学者于所闻溺:拘泥
D.太子,君也 嗣:继承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击沛公于坐
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为长句,歌以赠之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3分)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3分)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10分)
退 让
贾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令人往   莫:不要
B.楚边亭旦而瓜行: 巡察
C.恕然以志自惛也丑:以为羞耻
D.故客于章华之台上飨:宴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亭瓜之恶也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梁亭觉之,请其尉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楚亭怪而察之,则梁边亭也以其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边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边亭之瓜。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3分)
(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