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日: “无以异也。”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其麋鹿者如***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不餍餍:满足 |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 |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 | D.汤放桀放:流放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无后乎②其皆出于此乎 |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 | D.①然后乃入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4分)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3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3分)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4分)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义在哪里呢? (3)(3分)(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 |
解析
小题1:学习 小题1: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被。C.①连词,来。②介词,把。D.①副词,才。②副词,乃至,甚至。 小题1:②⑥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 小题1:“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小题1: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 “用刀子***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了那里的廪鹿就像犯了***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齐宣王问: “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君主吗?”孟子说: “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做“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独夫。只听过诛***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也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恶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无恶。欲治者必恶乱,乱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赏必厚矣,其恶乱甚者,其罚必重矣。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是故轻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轻罪之为民道也,非乱国也则设民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 (节选自《韩非子·六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犯军旅之难犯:侵犯 | B.明主之法,揆也揆:准则 | C.又劝一国劝:劝勉 | D.故人易之也易:轻视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相忍以饥寒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B.是故欲治甚者吾妻之美我者 | C.欲治者奚疑于重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D.此不察于治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B.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C.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D.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4分) (2)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4分) (3)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易,指《易经》。③瞒,通“樠”,流出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益处 | B.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完备 | C.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分 | 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游览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有节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D.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小题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是为了获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喜好和好玩。同样,选取别的一些物什也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追求。 | B.会稽的黄中立,很有才能但还没有开始施展,他仍然心境淡泊,崇尚节操,没有在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也表示赞赏。 |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5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5分) |
文言文阅读(24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 ……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小题1:(3分)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编写。 |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讨伐。 | C.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官。 | D.竟死於秦而归葬竟:最终。 | 小题2:(3分)结合以上选文和《孔雀东南飞》,判断下列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甚任之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C.为楚怀王左徒十七为君妇 | D.及时相遣归仰头相向鸣 | 小题3:(3分)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C.为楚怀王左徒 | D.及时相遣归 | 小题4:(3分)阅读以上选文,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 B.怀王决定放走张仪,在朝廷做官的屈原劝谏他放了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 C.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 D.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到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死在秦国并埋葬在那里。 | 小题5:(12分,每句4分)翻译下列句子: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10分)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学 者 之 于 古 人 必 始 而 遇 其 粗 中 而 遇 其 精 终 则 御 其 精 者 而 遗 其 粗 者 文 士 之 效 法 古 人 莫 善 于 退 之 尽 变 古 人 之 形 貌 小题2:姚鼐属于清代哪一个文学流派?该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谁?请举一例。(2分) 小题3: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姚鼐的关于学习古人的观点。(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法师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来礼拜。是时渐欲将晓,言久疲惫欲眠,王始还宫。方旦,法师未起,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流泪称叹不能已。命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劝住,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辞不许。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仍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于是方食,其节坚贞如此。 (选自《三藏法师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伊吾王遣法师来:告诫 | B.仍简上马数十匹:挑选 | C.又大王曩修胜福:从前 | D.弟子亦不敢障碍:阻碍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请自思之,相顺犹胜夫晋,何罪之有 | C.其节志坚贞如此工欲善其事 | D.乃稽首礼谢云乃一气之余烈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高昌时,受到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热情迎接,不仅派使者远道接引,而且与王妃等连夜在宫中读经等候。 | B.麴文泰诚心向佛,敬慕玄奘,想要留玄奘在高昌国中供养,软硬兼施,但玄奘求法心意坚定,不为所动。 | C.玄奘无法说服麴文泰放他西行,于是绝食以明其志,想要感动麴文泰,麴文泰终于同意放他走。 | D.玄奘与麴文泰在高昌太妃面前结拜为兄弟,同意留在高昌讲经三年,待高昌为他准备好行装后,再度西行取经。 |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3分) (2)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