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议日: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议日: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日: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日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立礼,所以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罪
C.教之不,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其闾墓旌: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礼者不法伤义 斧斤时入山林
B.仁之所利,以崇德今已亭亭如
C.今若释元庆罪以利其生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
D.编之令,永为国典苟全性命乱世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B.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患生而及于德也/伶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C.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D.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答案

小题1:A
小题1:译文: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邦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梳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为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借助礼教来周密防范作恶,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小题1:D
解析

小题1:进:使……上进
小题1:略
小题1: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以辩博能文闻于郡中属:写作B.还奏事,为太常丞徙:提拔
C.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托辞D.不胜愤懑窃:私下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终军志向的一项是   (   )  (3分)
①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②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③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④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⑤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⑥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5分)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18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
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乎内外之分定:安定。
B.夫列子御风而行,然善也泠:轻妙飘然
C.惠子梁,庄子往见之相:做相国。
D.非梧桐不,非练实不食止:栖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B.庄子往见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D.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夫效一官,行比一乡
B.旬五日而后反
C.而御六气之
D.往矣!吾将曳尾于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起前四种人,列子和宋荣子能区别“小大之辩”,都可算是达到了“逍
遥游”的境界。
B.“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充满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要求。
C.《秋水》中,庄子拒聘、讥讽惠子,说明庄子是一个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淡薄
功名利禄的思想。
D.《庄子》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扬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数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烛之武:郑国人。②弦高:郑国商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海州臧君相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B.师铎咔遣使彦过江趣:催促
C.不若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D.暮乃返薄:迫近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3分)   (   )
①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②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③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④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⑤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⑥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B.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C.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D.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5分)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下列四个句子,对划线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③大王见臣列 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
A.③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B.①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
C.②④的意义、用法相同D.①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于险远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
小题4: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凭着他们的深入思考,因而无处不到过。
B.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C.是因为他们深入探究,处处思考问题。
D.凭着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精神,无所不在。
小题5: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伶官传序(节选)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每小题1分)
(1)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2)梁君臣之首(     )
(3)下沾襟(     )              (4)逸豫可以身(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盛衰理尔其无忘乃父
B.庄宗受藏之于庙负前驱
C.后用兵意气之盛
D.盛锦囊而告成功
小题3:把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小题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这里连续用了9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