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荀卿论 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荀卿论 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说。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冠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聊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聊独早:“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复、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灰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蚓无抓牙之利
B.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其皆出于此乎
C.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也
A.②③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5: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4分)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3分)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①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
孔子多次称赞他。(“默然”译为“沉默寡言”,“若”译为“好像”,“无以”译为“没
有……的地方”,“亟”qì译为“多次”)(4分)
②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
(采分点:“是”译为“这”,“意”译为“料想”,“许”译为“赞扬”、“肯定”)(3分)  
③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采分点:“而”译为“但是”,“卒”译为“始终”,“及”译为“赶得上”)  (3分)
解析

小题1:(易:更改、篡改)
小题1:A、主谓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B、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C、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介词,相当于“于”,在。D、都是介词,用。
小题1:(①④说的都是李斯,⑥是对苟卿的肯定)
小题1:(原文没有“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的信息)。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患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芒芒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聊,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苟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苟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苟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9分)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还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候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B.桓公遂与之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舍相如广成传舍
小题2:对“三存亡国,一继绝世”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小题3: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出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小题4:翻译句子(5分)
(1)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B.务弘俭约,百姓赖之赖:依赖
C.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 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D.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仍频,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明史·蒋瑶列传》有删节)
注:①疋,同“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责:索取
B.微瑶,民且重困微:微小
C.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称:称赞
D.帝幸承天,瑶扈从幸:宠爱
小题2: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    ) (3分)
①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②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
③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④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
⑤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 ⑥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蒋瑶认为如果其他局都像内府军器局这样让宦官挤占太多名额,军队的财物就会被大量损耗掉,建议皇帝裁剪人手。
B.明武宗南巡到扬州,宠臣们索求的东西无所不至。蒋瑶坚持抵制,才使当地百姓免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人们很感激他。
C.宫殿建成后,皇帝设宴宴请大臣,看见蒋瑶被安排坐在宫殿外面,就让皇亲们移到大殿右面来给蒋瑶让地方。
D.京城频繁大兴土木,蒋瑶建议招募平民充当劳役,并请示停止那些并不紧急的工程,既增补了人力,又节约了开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3分)
                                                                       
(2)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3分)
                                                                      
(3)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共11分,其中选择题每个2分)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然不报,幸勿为过。见责,责怪我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的事情
C.素所自树立使然也。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
D.用之所趋异也。运用他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皆出与此乎
B.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去以六月息者也
C.不知老之将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怒而飞扣舷而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这是古代书信的一般写法,这里也是一句客套话。
B.选文中司马迁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为世俗所轻,表明自己地位低下,“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更是不应该,这样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C.《逍遥游》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动性、可读性;文章想像丰富,夸张奇特,文笔变化多端,体现出庄子激情与超脱相结合的特点。
D.选文中庄子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表现大鹏也要凭借辽阔的空间和大风才能在九万里的高空飞翔,表明万物都有所凭借,它们都是不自由的。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2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宗测字敬微,南阳人,宋征士炳孙也。世居江陵。测少静退,不乐人间。叹曰:“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先哲以为美谈,余窃有惑。诚不能潜感地金,冥致江鲤,但当用天道,分地利。孰能食人厚禄,忧人重事乎?”
州举秀才,主簿,不就。骠骑豫章王征为参军,测答府召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木?”母丧,身负土植松柏。豫章王复遣书请之,辟为参军。测答曰:“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筠,轻迷人路。纵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鬓已白,岂容课虚责有,限鱼慕鸟哉!”永明三年,诏征太子舍人,不就。
欲游名山,乃写祖炳所画《尚子平图》于壁上。测长子宦在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皆赠送之,测无所受。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视,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
鱼复侯子响为江州,厚遣赠遗。测曰:“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子响命驾造之,测避不见。后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子响不悦而退。尚书令王俭饷测蒲褥。
顷之,测送弟丧还西,仍留旧宅永业寺,绝宾友,唯与同志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来讲说。刺史随王子隆至镇,遣别驾宗哲致劳问,测笑曰:“贵贱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建武二年,征为司徒主簿,不就,卒。
(选自《南史·宗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横斤山木斤:砍伐
B.岂容课虚责有课:督促
C.止祖炳旧宅止:停止
D.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奄:突然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宗测“不乐人间”的一组是(3分)
①母丧,身负土植松柏              ②纵宕岩流,有若狂者
③便求禄还为南郡丞                ④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
⑤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      ⑥遣别驾宗哲致劳问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测年轻时就不喜欢追求功名利禄,他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就不应该去追求功名利禄。
B.宗测看不起出仕做官这条世人都走的路,所以骠骑豫章王征召他为参军,他不去;连皇帝下诏征他为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
C.宗测决定隐居,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都赠送钱物给他,他一概不收,但鱼复侯子响派人拿丰厚的东西赠给他,他却收下了。
D.宗测归隐后,只和有共同隐逸志愿的人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来,如果有官吏去拜访他,他一直没有回访答谢。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先哲以为美谈,余窃有惑。(4分)
(2)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3分)
(3)贵贱理隔,何以及此。(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