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文帝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帝与仆射周惠达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帝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上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乃召绰问,具以状对。上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辨,应对如流。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伯。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已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上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己。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北史·苏绰传》)
小题1:对下面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佐郎 寻:不久
B.博求贤俊,共政道 弘:改变
C.而无言焉 间:嫌怨
D.上乃起,整衣坐 危:端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在官岁余,未见知                     谁与卿为此议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独乐乐,与民乐乐,孰乐
A.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也相同。
B.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不同。
C.两个“见”不同,两个“与”相同。
D.两个“见”不同,两个“与”也不同。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B.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C.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D.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的推荐。开始,他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后来因为许多官员找他解决疑难问题,才逐渐引起皇帝的注意。
B.苏绰非常有才学,尤其对于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随皇帝去昆明池的时候,苏绰详细陈述了帝王安帮定国的根本道理,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C.大统三年齐兵入侵,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得到了周文帝的认同,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
D.苏绰为人俭朴,不经营私人田产,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广泛寻求优秀人才,周文帝也是诚心诚意地委任他,有些事情,甚至可以不经皇帝,由他作主安排实行。
小题5: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 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 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分)
③ 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

小题1:D
小题1:
 
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小题1:
 
小题1:略
[译文]
苏绰字令绰,武功郡人,父亲名协,官任武功郡太守。苏绰年轻时很爱学习,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计算之法。他的堂兄苏让由京官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周文帝问苏让:“您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还没得到周文帝的常识,但行台各部门的官员遇到疑难不决的事情,总是向他求教才作决定。对各部门发送的公文,苏绰又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拟定行款格式。行台官员都称赞他的才干。一次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答不上来,请求允许出外找人商议,于是召来苏绰,把所讲座的事情告诉他,苏绰即刻为他酌情裁定。惠达入内呈报。周文帝连声叫绝,并向他说:“是谁替你出这个主意的呢?”惠达以苏绰作答,接着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很久了呢。”不久他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周文帝与公卿去昆明池观光打鱼,走到城西的汉代仓池故地时,周文帝环顾问询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这时有人说:“苏绰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于是召来苏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祭祀
C.糟糠不厌厌:饱D.余甚或焉或:通“惑”
小题2:下面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B.睹轶诗可异焉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复驾言兮焉求
C.天道无亲,常与善人D.如此而饿死
分财利多自与               酌贪泉而觉爽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D.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3分)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3分)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宁 陈宁,茶陵人。元末为镇江小吏,从军至集庆,馆于军帅家,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览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时方四征,羽书帝午,宁酬答整暇,事无留滞,太祖益才之。淮安纳款,奉命征其兵,抵高邮,为吴人所获。宁抗论不屈,释还,擢广德知府。会大旱,乞免民租,不许。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士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辛丑除枢密院都事癸卯迁提刑按察司佥事明年改浙东按察使有小隶讼其隐过宁已擢中书参议太祖亲鞫之宁首服系应天狱一岁吴元年冬尽将决太祖惜其才命诸将数其罪而宥之用为太仓市舶提举。
洪武元年召拜司农卿,迁兵部尚书。明年出为松江知府。用严为治,积岁蠹弊,多所厘革。寻改山西行省参政。召拜参知政事,知吏、户、礼三部事。宁,初名亮,至是赐名宁。
三年,坐事出知苏州。寻改浙江行省参政,未行,用胡惟庸荐,召为御史中丞。太祖尝御东阁,免冠而栉。宁与侍御史商暠入奏事,太祖见之,遂移入便殿,遣人止宁毋入。栉已,整冠出阁,始命入见。六年命兼领国子监事。俄拜右御史大夫。八月遣释奠先师。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而受胙,太祖以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自是,不预祭者不颁胙。久之,进左御史大夫。
宁有才气,而性特严刻。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及居宪台,益务威严。太祖尝责之,宁不能改。其子孟麟亦数谏,宁怒,捶之数百,竟死。太祖深恶其不情,曰:“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十三年正月,惟庸事发,宁亦伏诛。
(节选自《明史·奸臣列传·一九六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馆于军帅家馆:寄居
B.太祖益才之。才:认为……有才干
C.多所厘革。厘:治理
D.免冠而栉栉:洗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而受胙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C.太祖以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久之,进左御史大夫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陈宁有才无德的一组是(3分)
① 太祖览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
② 宁酬答整暇,事无留滞,太祖益才之。
③ 奉命征其兵,抵高邮,为吴人所获。
④ 自是,不预祭者不颁胙。
⑤ 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
⑥ 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宁向太祖进谏,善于变通陈情。一次他乞免民租,未得到允许,就向太祖面奏,以征租不止会把百姓赶跑为由,说服了太祖。
B.陈宁虽有才气,但性情严酷刻薄。他在苏州做知府时,征赋苛急,曾烧红了铁烙人肌肤。官居高位后,仍不听太祖的指责,也不听儿子的多次劝阻,反而恼怒,将儿子捶打数百至死。
C.太祖对陈宁虽爱其才,但恨其恶,不姑息。陈宁在提拔为中书参议后,因隐过被揭发,坐了一年牢。因为没举奏丞相胡惟庸等不陪祀而受胙,被停了半个月薪水。终因与胡惟庸勾结,二人一同被***。
D.陈宁是一个奸臣,有才无德。他在广德任知府时,乞免民租,而在苏州知府任上时,却征赋苛急;虽以严为治,取得一点政绩,但严刻之中丧失人性,致使官民苦不堪言,乃至太祖恨恶之极。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辛丑除枢密院都事癸卯迁提刑按察司佥事明年改浙东按察使有小隶讼其隐过宁已擢中书参议太祖亲鞫之宁首服系应天狱一岁吴元年冬尽将决太祖惜其才命诸将数其罪而宥之用为太仓市舶提举。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士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②三年,坐事出知苏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翟鹏,字志南,抚宁卫人。正德三年进士。性刚介,历官以清操闻。嘉靖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时边政久弛,壮卒率占工匠私役中官家。守边者并赢老不任兵,又番休无期,甚者夫守墩,妻坐铺。鹏至,尽清占役,使得迭更。野鸡台二十余墩孤悬塞外,久弃不守。鹏尽复之。岁大侵,请于朝以振。坐寇入,停俸。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
二十年八月,俺答①入山西内地。兵部请遣大臣督军储,因荐鹏。乃起故官,整饬畿辅、山西、河南军务兼督饷。鹏驰至,俺答已饱去,而吉襄军复寇汾、石诸州。鹏往来驰驱,不能有所挫。寇退,乃召还。
明年三月,宣大总督樊继祖罢,除鹏兵部右侍郎代之。其年七月,俺答复大入山西,***掠太原、潞安。兵部复请设总督,乃起鹏故官。鹏受命,寇已出塞。鹏遣千户火力赤率兵三百哨至丰州滩,不见寇。复选精锐百,远至丰州西北,遇牧马者百余人,击斩二十三级,夺其马还。未入塞,寇大至,官军饥惫,尽弃所获奔。鹏具实陈状。帝以将士敢深入,仍行迁赏。旧例,兵皆团操镇城,闻警出战。自边患炽,每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暗伏。鹏请入秋悉令赴塞,画地分守,谓之摆边,九月中还镇。遂著为令。
二十三年正月,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帝倚鹏殄寇,锡命屡加,所请多从,而责效甚急。鹏亦竭智力,然不能呼吸应变。御史曹邦辅尝劾鹏,鹏乞罢,弗允。(俺答)由顺圣川至蔚州,犯浮屠峪,直抵完县,京师戒严。帝大怒,屡下诏责鹏。鹏在朔州闻警,夜半至马邑,调兵食,复趋浑源,遣诸将遏敌。御史杨本深劾鹏逗留,致贼震畿辅。兵科戴梦桂继之。遂遣官械鹏,而以兵部左侍郎张汉代。鹏至,下诏狱,坐永戍。行至河西务,为民家所窘,告钞关主事而杖之,厂卫以闻。复逮至京,卒于狱。人皆惜之。
初,鹏在卫辉,将入觐,行李萧然,通判王江怀金遗之。鹏曰:“岂我素履未孚于人耶?”江惭而退,其介如此。隆庆初,复官。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蒙古族的一个首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右佥都御史擢:提拔
B.请于朝以振振:救济
C.而吉囊军复寇汾寇:敌寇
D.帝倚鹏殄寇殄:消灭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翟鹏性情刚直耿介的一组是(    )(3分)
①尽清占役,使得迭更;②岁大侵,请于朝以振;③坐寇入停俸;④鹏具实陈状;
⑤御史曹邦辅尝劾鹏,鹏乞罢;⑥岂我素履未孚于人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翟鹏生性耿介刚直,为官清廉。任官以来因为高尚的节操而闻名,但这也注定了他宦途坎坷的命运。
B.翟鹏巡抚宁夏时,看到边塞防守松弛,边塞重地只剩下老弱残兵把守,于是下令尽数清理占职位的现象,恢复了野鸡台一带的守备。
C.翟鹏仕途不顺,屡遭弹劾,先后被总兵官赵瑛、御史杨本深、御史曹邦辅、兵科戴梦桂弹劾,最终皇帝下诏将翟鹏逮捕入狱。
D.通判王江看到翟鹏上朝时行李简朴,送金钱给他,但遭到翟鹏的拒绝,王江感到惭愧。翟鹏最终死在狱中,人们都为他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
(2)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②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③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更:更改
C.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论:论罪,判定罪行
D.正监以为博苟强           强:逞强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3分)(   )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4分)
译文: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3分)
译文: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长恭总其众总:统领B.求福反以速祸速:加速
C.今何不发发:发作D.为将躬勤细事躬:亲自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邙山之捷不忍***之,以赐公
B.朝廷若忌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于此犯便当行罚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A.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 事。
B.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 事。
C.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事。
D.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4分)
译文:                                                                                 
(2)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4分)
译文:                                                                                
(3)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