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与方正学书王叔英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与方正学书 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问之达否达:达到,收到 | B.言之未尝不中中:符合 |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短:轻视 |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泽:施恩泽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述能做到“时措之宜”的一组是(3分) ①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 ②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 ③文帝不能用其言 ④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 ⑤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 ⑥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3分)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3分)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4分) |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从旁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接受重要职务了。 (“闻”1分, “计”1分,句意1分,共3分) (2)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的 国君就一定都采纳。 (“已”1分,“用”1分,句意1分,共3分) (3)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得周密的人,必定能在祸患尚未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 (“至”1分,“救”1分,“于”所在句式1分,句意1分,共4分) |
解析
小题1:说……坏话 小题1:①贾谊不善于运用自己的才学;③文帝偏听偏信,不善纳言;⑤井田制度、分封制度已不适应于当今。这些都是不能做到因时制宜的情形 小题1:贾谊受到排挤的原因在于他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而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导致大臣周勃、灌婴等人说他坏话。 小题1:略 译文: 我与您相别十多年,这期间,我仰慕您的感情的深浅,书信收到与否,只是小事罢了,姑且放着不提。只有您,关系着天下人的期望。您与士人的进用和废退、天下人的幸与不幸有关。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接受重要职务了。这实在是天下的大幸,所以冒昧地向您进言。 大凡天下有才学的人能被任用固然是难得的,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能运用自己的才学;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为什么呢?张良对于汉高祖,知晓事情可以实行再进言,进言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所以像樊哙和郦食其和汉高祖那样亲密,也不能离间;像陈平和周勃被汉高祖那样信任,也不能指责;像萧何和曹参被汉高祖那样相信,也不能剥夺。这就是张良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缘故。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而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才会说他坏话。于是汉文帝不采纳他的言论,这是贾谊不能够运用他的才学的缘故。现在皇帝求贤用才的心意,向上可追尧、舜,原本不是汉高祖、汉文帝可比的;您辅佐国君、施恩百姓的方法,远的可比皋陶、夔,也不是张良、贾谊能比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明君良臣千百年来只能相逢一时。您如果见到我们的国君不被问就罢了,如果问到您就一定能畅所欲言;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国君就一定都会采纳。使人民能处在尧、舜那样和乐升平的盛世,就在此时,这难道不是天下的大幸吗!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的事情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的,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的。如夏历、周代的礼帽等,这类既可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又如井田制度、分封制度等,可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可通行的通行,那么人们遵从它就容易;难通行的通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遵从它容易,那么百姓就以获得的好处为乐,遵从它困难,那么百姓就遭受那祸患,这就是君子治理国家的办法,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因时制宜。您在这些方面,精细考虑并藏在心里不是一天了,做起来如翻转手掌一样容易,还要等我多说吗?然而我听说有智慧的人考虑千次,一定有一次疏忽;愚笨的人考虑千次,一定会有所得。所以不能不向您进言。 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周密的话,必定能在祸患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如果等到他已经产生过失,再去补救,这就是爱得不深从而考虑得不周,那难道是忠心吗?天下像我这样了解您很深,爱护您很周到的人,本来就多,我私下认为对您忠心的人,还没有能超过我的,请您稍稍体察。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小题1:(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 C.蔓难图也。图:对付 |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辟害。将焉取之。 | B.国之害也。君之所知也。 |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以乱易整。 | D.公闻其期曰。其真无马邪? |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 C.当公子吕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了城门。 | 小题4:请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分) 译文: (2)厚将得众。(1分) 译文: (3)公伐诸鄢。(1分) 译文: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孙中山选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顾自民国肇造顾:回头看 | B.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传:传播 | C.邹君海滨…丐序于予丐:求,请求 | D.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视:考察,察看 |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孙中山深切忧愤的一项是A.①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②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 | B.①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 C.①环顾国内,贼氛方炽②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 D.①而予三十年前…其不获实行也如故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首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 小题4:将文言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10分)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3分)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4分) (3)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 B.赵李牧多为奇陈 陈:通假字,通“阵” | C.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起来 |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暗中 |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张左右翼击之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B.击秦军于宜安 俟我于城隅 |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之 恐沾裳而浅笑 | D.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 |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3分)(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 |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 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3分) 答: ②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3分) 答: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①行奋武将军。 二月,卓②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向东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太谷,合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太祖兵四千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轾、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太祖:即曹操。②卓:即董卓。 小题1: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徙天子都长安 都:定都 | B.举义兵以诛暴乱 举:发动 | C.太祖责让之 让:责备 | D.邈等不能用 用:任用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 B.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 C.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 | D.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 | 小题3:下列各句中全部反映曹操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太祖行奋武将军 ②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 ③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 ⑤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 ⑥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时起兵的各首领每人都有数万人马,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名号是奋武将军。 | B.各路首领畏惧董卓兵强而不敢首先进兵,只有陈留太守张邈派部将卫兹分兵跟随曹操。 | C.董卓部将徐荣见曹操兵少,便与曹操奋力作战一整天,但见酸枣难以攻下,于是撤兵而去。 | D.从所选文字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兵少力薄,所提建议虽然切中肯綮,可惜不被采纳。 |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语句(8分) (1)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3分) (2)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5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练习(9分,每小题3分)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丹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畀:给与)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小题1: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 例:“议者欲释不诛”A.既自以心为形役 | B.之二虫又何知 | C.秦时,与臣游,项伯***人,臣活之 | D.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治理容州,大胆改革,教民耕织,兴修学校,将卖身为奴的百姓赎回,禁止官吏掳掠为奴。 |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4分) (2)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