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
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
B.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
于是将驻扎边地的军队撤回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给运输粮草的辛苦
C.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有关部门上奏朝廷,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复了过去的旧政策
D.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十分贫穷,一辈子如果不是去人家做客,就从来都不吃肉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
B.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
C.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
D.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兵部尚书以示哀恤。

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责:要求)
小题1:(A动词,往、到。B副词,于是;副词,竟然。C连词,但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介词,因;连词,用来)
小题1:(“如果不是去人家做客,就从来都不吃肉”应为“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
小题1:(“自作主张”于文无据,“但已不再听信他”与文意不符,原文“不听”是指皇帝不听信言官对范仲淹的诬陷)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公名讳(是)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苏州。范公出生两岁就(丧父)成了孤儿,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他)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感伤流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到南都(去)。(他)进入学堂,要求自己更加严格。过了五年,(他)通晓了六经的要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根本。祥符八年,(他)考中进士,被礼部选为第一名,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家接母亲来奉养。范公年少时(就)有非凡的气节,对于(个人的)富贵贫贱毁誉快乐忧伤,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他侍奉皇上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
元昊(在)河西反叛,延州危急。范公请求(朝廷允许)自己守城,于是做了延州的知州。范公做将领,务求慎重,不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功利。(他)在延州修筑青涧城,开垦军田。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叛贼带领三万骑兵来袭,范公告诫诸将:“开战后,(如果)叛贼败走,追击(敌人)不要过河。”(开战)不久叛贼果然败走,追击的将士没有渡过河,河另一边果然有伏兵。叛贼阴谋没有得逞,就领兵撤退了。由此各位将士都很佩服范公。范公对待将士吏卒,一定让(他们)畏惧军法,爱惜自己。所得的赏赐,都按照皇帝的意思分别赏赐给各位将士。范公据守(延州)三年,士兵勇敢,边地富足,恩情威信遍及(延州),于是决定谋划攻占横山,收复灵武,元昊多次派使者称臣求和,皇帝也就召范公回(朝廷)了。当初,范公使归附的羌人为朝廷效力,让(他们)把守边关,于是将驻扎边地的军队撤回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给运输粮草的辛苦。他(在延州)采取的各种措施,(一直到他)离开后(延州)人(还)十分感激他。
庆历三年春天,(皇帝)任命(范公)做枢密副使,(他)五次推辞(皇帝都)不答应。(范公)到(京城)几个月后,(皇帝)让(他)做参知政事。(他)每次进见,(皇帝)一定用(使天下)太平(的重任来)要求他。范公叹息说:“皇上重用我到极致了!但是事情有先后,(要)在长久安定(的情况下)改革弊政,不是朝夕可以(做到的)。”不久皇帝两次赐给(范公)亲笔诏书,催促(他)逐条陈奏天下大事。他做参知政事,才一年就被罢免了,有关部门上奏(朝廷),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复了旧的政策。言官就(趁机)用歹毒的事诬陷他,全靠皇帝体察他的忠心,不听信(谗言)。
当范公病重时,皇帝赏赐药物慰问(他)。(他)死后,(皇帝)停止上朝一天。因为他临终的表奏中没有任何要求,(皇帝就)派人到(范公家里)问他家人的要求。追封(范公)兵部尚书(的官职),用来表示对他哀悼抚恤(的待遇)很丰厚。范公为人外表谦和内心刚直,乐于行善,广有仁爱。母亲死的时候,他还很贫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有了财产(就)乐于施舍,心胸非常豁达。
我的志向在于造福天下,行为在于加强自我修养,(我)奉行(贯彻)始终的就是圣贤之道,(用)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称作讽谕诗的(那些诗),(表达的)是造福天下的志向,称作闲适诗的(那些诗),(表达的)是加强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我的(这些)诗的人,(就)知道我的追求了。其余的杂律诗,有的(是)被一时一物所引起的,有的(是)被一笑一吟所激发的,(都是)随意写成,(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视的,只是在亲戚朋友相聚分离的时候,用它排除(离别的)痛苦,增加(聚会的)欢乐(罢了)。现在选编(诗集)的时候,(我)没能(把它们)删掉去除,将来有人替我编辑这些诗文(时),(把)它们略去(就)可以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王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诸将尽讙喧哗。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归汉。汉王为太牢具(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王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得志。他的建议不被魏王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与非议,以致被刘邦怀疑。后经过魏无知的竭力推荐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怀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陈平利用楚军中存在的能够导致混乱的因素,施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金;二是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特点。
小题5:把第I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文言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能从我游,信者固多心乎?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每题4分,共20分)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以欹为美(倾斜)明诏大号(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B.斫其正(用刀斧砍)甘受诟厉(辱骂)
C.却坐促弦弦转急(但是)河东凶亦然(谷物收成不好)
D.木直中绳(适合)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4分)
A.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使人听此凋朱颜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小题3:对“之”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4分)
①既泣之三日(《病梅馆记》)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A.①和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4:选出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   )(4分)
A.(只知赚钱的人)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以卖奇形怪状且病态的梅作为职业来赚钱。
B.(只知赚钱的人)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使它呈现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C.(文人画士)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以卖奇形怪状且病态的梅作为职业来赚钱。
D.(文人画士)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使它呈现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小题5:对文意的基本理解,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从题目字面上看,文章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
B.从文章内涵来看,文章托物言志,以梅议政,抨击了“蠢蠢求钱之民”压抑、摧残人才的罪恶,并反映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
C.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被斫伤了蓬勃自由生长的天性,作者借助这一病态的审美观表现了自我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对抗。
D.文章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有叙有议,由小见大,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处,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肱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与人之相贼贼:偷窃
B.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特:只是
D.十闻鼓音,破碎乱行碎:聚集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3分)
(1)社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2)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3)天下之十君子特不识其利、辨其故也。
(4)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5)然,乃若兼则善矣。
(6)乃若夫少食恶衣、***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以皆难也。
A.(1)(2)(6)B.(2)(3)(4)C.(1)(2)(4)D.(3)(4)(6)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开篇,墨子先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就什么是“害”进行了明确地阐述。
B.墨子认为,“害”就是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对君不惠,臣对臣不忠,父对子不慈爱,子对父不孝顺,兄弟之间不协和,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祸篡怨恨”的缘起。
C.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才是“除害”“兴利”的最好办法,只要普遍地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互相施爱,互相使对方得到好处,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就不会发生。
D.墨子认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注】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籍民车籍:征用
B.人未谕县官意谕:告诉
C.二事俱寝寝:停止
D.契丹知不可夺夺: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小贩一样平庸的人,对于天象和历算的图谱仪器,大多全然不懂。
B.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市易司担心蜀地私盐贩卖不能禁止,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池盐去供应蜀地。
C.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沈括到枢密院去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了近几年商定边境的文件。
D.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沈括在路上还想着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背弃和不满。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