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①,阳喑②。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
  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自表“己有五短,缙五长,臣在省户,缙远方,愿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得还京师”。议者不之罪。久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上元初卒,年六十一。疾甚,缙在凤翔,作书与别,又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赠秘书监。
  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无题识,维徐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宝应中,代宗语缙曰:“朕尝于诸王座闻维乐章,今传几何?”遣中人王承华往取,缙裒③集数十百篇上之。                     
(节选自《新唐书·王维传》)
注:①下利:是一种病症。古医籍中痢疾与泄泻的统称。②喑,哑。③裒,搜集。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九岁知属辞属:写作。
B.母丧,毁几不生毁:哀毁,因居丧过度哀痛而损害健康。
C.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然:这样做。
D.别墅在辋川,地奇胜胜:优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维九岁就会写文章,母亲去世后,他痛不欲生,丧期满后,他升官至给事中。
B.叛乱平定后,王维下狱。有人把王维的诗传到行宫,当时王缙已居显位,他请求降职来给王维赎罪。
C.王维的别墅在辋川,景色非常美,他和诗友在那儿游玩,但因信佛,后来他上表将别墅改为寺庙。
D.王维的绘画才能当世一流,他的画有不同凡响的境界,所以当时的文人学者都自愧弗如。
小题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议者不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参考译文:
王维字摩诘,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做诗词(连续的词章),和他的弟弟王同样有名,(他们哥俩的名望在于)资助人、有孝道,讲究友谊。开元初年,升为进士,后来调任太乐丞,这样升到济州司仓参军(的职位)。张九龄执政的时候,又被提拔为右拾遗。做过监察御史。母丧,他几次痛不欲生。服孝期后,又转任给事中。
安禄山造反,玄宗向西安转移驻守,王维被叛军抓住,用药迫害他,使他的嗓子发不出声音。禄山以前就知道他的才能,把他接到洛阳,强迫他做给事中。禄山在凝碧池设宴席,召集所有的梨园诸工一起奏乐,各位艺人都悲泣,王维听说后悲痛得最厉害,赋诗一首表达心中的悲痛。叛军被剿平后,王维等人都被投到监狱。只是以诗名传播天下,当时王缙的地位已很显赫了,请求降低自己的官位来为王维赎罪,肃宗也很吝惜王缙的才华,低任他为太子中允。过段时间之后,转任中庶子,最后任尚书右丞。
王缙担任蜀州刺史不能够还朝,王维表示“自己有五方面不足,而王缙有五个方面长处,我自己在省府任职,而王缙在远方,我愿意把所担任的官职归还朝廷,回到乡村,使缙能够回到京师做官”。朝廷经过议论认为他的想法没有罪过。后里召回王缙担任左散骑常侍。王维是上元初年死去的,活了六十一岁。他病重的时候,缙在凤翔地方,他留下书信一封与他做别,另外还有给其他漆树朋友的书信字札数件,做完这些他就死了。死后朝廷追赠他为秘书监。
维擅长草书、隶书,善于绘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当时一些达官贵人都希望跟他结交,宁王、薛王对待他如同师友。他绘画的构思如同神助,他画的山水空灵远阔,云的形态、石的颜色,绘画的技艺如同得到天机,模仿不上来。有个人出示一幅《按乐图》者,没有标明其中内容,维看了说:“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这个人不信,于是召集乐工表演此曲,(见果然如此)方才相信。
他们兄弟都很虔诚地信奉佛教,食不荤,不穿艳丽的衣服。别墅在辋川,那地方有风景很有名,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把辋川这个居所改建为寺庙,死的时候葬在了辋川之西侧。
宝应年间,代宗对王缙说曰:“朕曾经听许多王公大臣说王维作了许多乐章,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多少?”派宫里的王承华负责收集,王缙仅收集了几十篇不到百篇的样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生之;元气阴阳之坏,人由生之。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窾墓以送死,而又穴为偃溲,筑为墙桓、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冲冲,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蕃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举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受罚亦大矣。予以吾言为何如?”
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 、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柳宗元《天说》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相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
——刘禹锡《天论(上)》(节选)
【注】①果蓏(luǒ):一种瓜类的果实,在木曰果,在地曰蓏。②壅底:堵塞。③偃:厕所。④堇荼(jǐn tú):野生的苦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举不能知天      举:全、皆
B.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息:使……休息
C.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信:确实
D.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遂:成功、顺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虫之祸物也滋甚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
C.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说》开篇先引用了韩愈的“天说”。在韩愈看来,食物坏了会长虫,人体坏了会生疮,这些都是在“坏”中诞生的,人类是阴阳元气的腐败物,是天的敌人,上天就让人有各种灾难。
B.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上玄下黄,这是天地,中间的,是元气。像寒暑这些,都属于阴阳。指出天、地、阴阳与果瓜、草木等同样都是自然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没有意志,不能赏功罚恶。
C.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儒家学者要以“仁义”“游其内”,生生死死,泰然处之,而没有必要把存亡得失寄托在“果窳、痈痔、草木”这些自然物上。
D.刘禹锡在《天论》中认为,“世之言天者二道焉”,一为“阴骘之说”,一为“自然之说”。韩愈的“天说”属“自然之说”,柳宗元的“天说”属“阴骘之说”。刘禹锡是倾向于肯定柳宗元的“天说”的,但又认为柳宗元的“阴骘之说”有片面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3分)
译文: 
(2)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3分)
译文: 
(3)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 ,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①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②,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已校尉及长史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三国志· 仓慈传》)
注:①杂胡:少数民族。 ②过所:过关所用的凭证。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先是属城狱讼众猥   狱:案件
B.而诸豪族多逆断绝  逆:背叛
C.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曾:竟然
D.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望:怨恨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写仓慈治理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3分)
①甚得其理 ②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③县不能决,多集治下 ④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⑤既与贸迁,欺诈侮易 ⑥以府见物与共交市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3:下面叙述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末丧乱,西陲敦煌二十年旷无太守,地方事务都由大姓豪右把持,太和年间,仓慈来任太守,抑挫豪右,抚恤贫弱百姓,甚得其理。
B.仓慈治理敦煌,为无立锥之土的贫弱百姓“随口割赋”,并让分得田地的贫民慢慢还清大户的田钱。各县拖延不能决的案子,大多送到郡里,仓慈亲自审阅,分别轻重进行处理,一年中处决的囚犯竟然不到十人。
C.西域少数民族想到敦煌来进贡或贸易,经常受到豪右的阻扰和欺侮而心怀怨恨,仓慈就去抚慰他们,想回去的,就发给他们边界通行证;想到洛阳的,就派人在路上护送。
D.仓慈的一些治理措施,给当地百姓、官吏和西域少数民族带来很多好处,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仓慈死后,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并用各种形式纪念他。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4分)
(2)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6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小题2: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且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人者,乃其奴尝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嘿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时元吴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日:“遣使,常事也,***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犬臣患之。琳日:“始不***,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吴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
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日:“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为立生祠。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得疾卒。赠中书令,谥文简。
小题1: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3分)
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
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⑨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联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泫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吴造反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元吴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他受命赴庆阳册封,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他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建立了祠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5分)
(2)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B.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这说明世俗的人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是对的。
C.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
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
D.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孺允兄弟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大有作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5:文中写玉岩公自己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但“复以科名望其子孙”。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