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 小题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
解析
小题1:“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 |
举一反三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偃使行风俗行:推行 |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矫:假托 | C.干名采誉干:求取 | D.臣宜被坚执锐锐:锋利的兵器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 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
|
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余以为,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小题2:简答题(4分) ⑴“少陵”是指唐朝著名诗人 ,“八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 。(2分) ⑵文中“舍其田而耘人之田”喻指什么?(2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8题(10分) 今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论语》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在古昔,则胄子①之教,典于后夔②;大学之事,董于乐正。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不自孔子始矣。荀子说其效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札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之谓也。故子在齐闻《韶》,则“三月不知肉味”。而《韶》乐之作,虽挈壶之童子,其视精,其形端。音乐之感人,其效有如此者。 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眼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 注:①胄子:古代指继位的长子。②后夔: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然其教人也(然而)/无若宋人然(……的样子) | B.兴于诗(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 C.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用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 D.浴乎沂,风乎舞雩(在)/知不可乎骤得(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 小题2: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这句话可译为“从切近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 小题3: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和荀子的言论,主要是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来阐述“诗”、“乐”的教化作用。(3分) 小题4:作者认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美育”,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的依据。(3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提学袁继成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 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天下。甲中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且曰:“不敢愧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与人接。 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于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日:“今而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至家,大吏成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卒,以朱衣、黄冠敛。 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空:壁亦附焉。 (选自《清史稿》.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洲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省书省:丢弃。 | B.比天下大定比:等到。 | C.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舁:抬。 | D.山工书画工:擅长。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直接表现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一组是 ①读书过目成诵 ②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 ③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 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 ⑤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 ⑥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提学袁继咸被人所诬陷时,他挺身而出,和曹良直等赴京向通政使申诉。 | B.对门生营救自己一事,傅山深感遗憾,认为不如早点死为安,所以他每天仰视天空、俯视地下,不与外人接触。 | C.傅山性格刚烈。皇帝下诏要大臣举荐人才,当傅山被给事中李宗孔推荐时,傅山坚决不答应,即便官员强迫,他也不从命。 | D.文章最后一段写傅山在书画和文学上的成就,这既是对傅山人格刻画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对傅山人格魅力的一种强化。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日:“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予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①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誊。画者生机,棋者***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②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底(zhǐ)至,到达。②貛(jué)然:猛然。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者再三,局乃竟竟:终了 | B.有不嫉之如雠者欤嫉:嫉妒 | C.夫弈,小数也数:技艺 | D.工画者寿,工棋者天天:短命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博弈情形和罢弈理由的一组是 ( ) A①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 B ①胜者喜,胜者怒 ②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 ②其胜何益?其败何损 C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 D ①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②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之术也 ②画者生机,棋者***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离***机保全生命。 |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人调整心态,止息机巧之心,从此与棋绝缘。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