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群玉,字文山,澧州人也。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亲友强之赴举,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群玉,字文山,澧州人也。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亲友强之赴举,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群玉,字文山,澧州人也。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亲友强之赴举,一上即止。裴相公休观察湖南,厚礼延致之郡中,尝勉之曰:“处士被褐怀玉,浮云富贵,名高而身不知,神宝宁久弃荒途?子其行矣。”大中八年,以草泽臣来京,诣阙上表,自进诗三百篇。休适人相,复论荐。上悦之,敕授弘文馆校书郎。李频使君呼为从兄。归湘中,题诗二妃庙,是暮宿山舍,梦见二女子来曰:“儿娥皇、女英也,承君佳句徽珮,将游于汗漫,愿相从也。”俄而影灭。群玉自是郁郁,岁余而卒。段成式为诗哭曰:“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男女累,谁哭到泉台?”今有诗三卷、后集五卷行世。
夫澧浦,古***人之国。屈平仁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赋为《离***》。***,愁也。“已矣哉,国无人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委身鱼腹,魂招不来。芳草萎萧,萧艾参天,奚独一时而然也!群玉继禀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望涔阳之亡极,挹杜兰之绪馨,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风景满目,宁无愧于古人。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已曲尽羁旅坎壈之情。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选自《唐才子传•李群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吟咏自适     适:满足
B厚礼延致之郡中   延:邀请
C挹杜兰之绪馨     挹:酌取
D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    制:风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子其行矣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名高而身不知②知文而不知武
C.①以草泽臣来京②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D.①又何怀乎故都②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友们强迫李群玉赴长安应举,他考了一次就考上了。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才学之高。
B.“王、谢子弟”,六朝时王姓、谢性世代为大家贵族,故常并称。两家子弟风流倜傥,有名士风度,不少人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如书法家王羲之、山水诗人谢灵运等。
C.“人不知而不愠”语出《论语•述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看取浅深愁”意为:试看忧愁与之相比谁浅谁深。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作品,著述
小题2:B“而”均表转折关系(A①“大概”,语气词,表推测②第三人称代词   C①“凭借……的身份”介词 ②“因为、由于”介词   D ①介词,相当于“于”②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小题3:A(“他考了一次就考上了”有误,原文的意思是李群玉只去考了一次就不去了。)
李群玉,字文山,是澧州人。他具有优秀的才能,却生性旷达放逸,不喜欢奔走官场,专门以吟咏诗歌来自我满足。他的诗笔刚劲秀丽,体制丰满多姿。李群玉喜欢吹笙,书法佳美,就像王、谢子弟,另有一种风流韵味,亲友们强迫李群玉赴长安应举,他只去考了一次就再也不考了。宰相裴休出任湖南观察使,备厚礼邀请李群玉到府中,曾勉励他说:“处士身穿粗布衣服,怀揣宝玉,视富贵如浮云,名望很高却自己不知道,神宝岂能长久的丢弃在荒野?您一定要行动啊。”大中八年。李群玉以布衣之臣的身份来到长安,到宫中呈上奏章,自献诗三百篇。裴休恰逢此时入朝为宰相,他又推荐李群玉,宣宗很高兴,下诏授李群玉为弘文馆校书郎。刺史李频称李群玉为堂兄。李群玉回湘中,在二妃庙题诗,当晚他住在山中的客舍里,梦见两位女子来到他面前说:“我们是娥皇、女英,承蒙先生以妙诗佳句相赠,先生将做汗漫之游,我们愿一同跟随。”顷刻之间人影就消失了。李群玉从此闷闷不乐,一年多就去世了。段成式作诗哭他说:“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男女累,谁哭到泉台?”李群玉如今有诗集三卷、后集五卷流传于世。
澧水之滨是古代***人之国。屈平为官遭小人谗言诋毁,不知向谁倾诉,心烦意乱,写成《离***》一诗。***就是愁。“算了吧!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都城呢?”他将身体托付给鱼腹,灵魂却不能召回,香草枯萎,萧艾参天,哪里仅仅是屈原时代才有的情况呢?李群玉发挥天赋,培养才能,翱翔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人们不了解他,他也不担忧;官禄轮不到他,他也不申诉。远望涔阳遥远无边,酌取杜若兰草的余香。他叩君王之门而袒露胸襟,沾一官之命而悄然告退。满眼风景,宁可使自己无愧于古人,所以他的诗格调清越,多有登山临水、怀人送别的作品,如他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诗句,已委婉地写尽寄居他乡遭遇不平的心情。壮心千里,却于胸中方寸之地不受环境侵扰,也是非常之难得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之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寻从贾似道入黄州,战蘱草坪,夺还所俘,加环卫官,历知高邮军、安东州。
  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絙锁两城,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杙,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丞相伯颜阳攻严山隘,潜自唐港盪舟入汉,东攻鄂,鄂降。
  世杰提所部兵入卫,道复饶州,乃入朝。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令以十舟为方,碇江中,非有号令毋发碇,示以必死。元帅阿术载彀士以火矢攻之,世杰兵乱,无敢发碇,赴江死者万余人。大败,奔圌山。上疏请济师不报寻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进沿江招讨使改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已而大军至独松关召文天祥入卫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寻亦召入卫加检校少保。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从贾似道入黄州寻:寻找
  B. 大军筑鹿门堡筑:修筑
  C. 大军破新城破:攻破
  D. 少从张柔戍杞戍:防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世杰以铁锁两城令以十舟为方
  B. 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阮思聪见而奇之
  C. 调世杰与夏贵赴之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
  D. 阮思聪见而奇之文德召之为小校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世杰得皇帝器重提拔的一项是()
  ①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
  ②进沿江招讨使
  ③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
  ④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
  ⑤召为小校
  ⑥加检校少保
  A. ①②④B. ②③⑥C. ③④⑤D. 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范世杰年少时,跟随张柔戍守在杞州,后张柔犯了罪逃到宋州,从此就没有人知道范世杰这个人了。
  B. 咸丰四年,吕文德调范世杰守鄂州,范世杰就修筑了鹿门堡,用铁索锁住两城,在显要之地散布木桩,设置了攻打工具,使元军无法前进。
  C. 皇帝征召各位将领救援朝廷,只有范世杰到达,让皇帝惊异,而连续得以升官,但不久就被解职。
  D. 范世杰率部守卫焦山时,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向将士表示必死之心,但最终仍是被元军元帅阿术打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文史,兼通数术,有纵横才志;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所知,愤愤不得志。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获罪,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为救解得免。及义康迁豫章,熙先密怀报效。且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而熙先素不为晔所重。太子中舍人谢综,晔之甥也,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熙先家饶于财,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晔既利其财,又爱其文艺,由是情好款洽。熙先乃从容说晔曰:“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垂,天下愤怨。小人受先君遗命,以死报大将军之德。顷人情***动,天文舛错,此所谓时运之至,不可推移者也。若顺天人之心,结英豪之士,表里相应,发于肘腋;然后诛除异我,崇奉明圣,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请以七尺之躯,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归诸君子,丈人以为何如?”晔甚愕然。熙先曰:“昔毛玠竭节于魏武,张温毕议于孙权,彼二人者,皆国之俊义,岂言行玷缺,然后至于祸辱哉?皆以廉直劲正,不得久容。丈人之于本朝,不深于二主,人间雅誉,过于两臣,谗夫侧目,为日久矣,比肩竟逐,庸可遂乎!近者殷铁一言而刘班碎首彼岂父兄之仇百世之怨乎所争不过荣名势利先后之间耳及其末也唯恐陷之不深发之不早戮及百口犹曰未厌是可为寒心悼惧岂书籍远事也哉今建大勋奉贤哲图难于易以安易危享厚利收鸿名一旦苞举而有之岂可弃置而不取哉!”晔犹疑未决。熙先曰:“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人以犬豕相遇,而丈人曾不耻之,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门无内行,故熙先以此激之。晔默然不应,反意乃决。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四卷》)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得久容容:容纳
  B. 过于两臣过:错误
  C. 熙先倾身事之  事:巴结
  D. 由骨肉相残由:原因,理由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员外散骑侍郎   父默之为广州刺
  B. 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数与晔博
  C. 以范晔志意不满  以物输之
  D. 熙先乃从容说晔曰 反意乃决
  3. 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都能体现孔熙先用计谋劝范晔造反的一项是()
  ①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
  ②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③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陲,天下愤怨
  ④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
  ⑤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
  ⑥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②③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鲁国人孔熙先不仅有才华,他精通文学和历史,并通晓数术,而且有纵横天下的才气和    抱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时,不被当世人所了解,愤愤而不得志。
  B. 孔熙先家非常富有,他常常和范晔在一块儿赌博,他故意赌得不好,将钱输给范晔。
  C. 孔熙先游说范晔造反,因为他们很亲近,范晔早就知道孔熙先有造反的想法,范晔就毫不犹豫下决心造反。
  D. 范晔家人品行不端,孔熙先就以此来激怒范晔,范晔于是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州人。初名巽,自以更名应举非是,当祭必称巽。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里人聘为子弟师,主人瞷其每食舍肉,密归遗母,为设二器驰送,乃肯肉食,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江万里守吉州,守道适贡于乡,万里独异视之。
  淳祐元年举进士,廷对,言:“国事成败在宰相,人才消长在台谏。昔者当国恶箴规,言者疑触迕,及其去位,共谓非才。或有迎合时宰,自效殷勤,亦有疾恶乖方,苟求玼颣,以致忠邪不辨,黜陟无章。”唱名,徐俨夫为第一,俨夫握守道起曰:“吾愧出君上矣,君文未尝不在我上也。”授雩都主簿。
  丁母忧,服除,调赣州司户,其次在十年,后万里作白鹭洲书院,首致守道为诸生讲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守道初升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学者悦服。宗人新及子必泰先寓居长沙,闻守道至,往访之。初犹未识也,晤语相契,守道即请于子良,礼新为岳麓书院讲书。新讲《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守道起曰:“长沙自有仲齐,吾何为至此。”仲齐,新之字也。逾年,新卒,守道哭之恸,自铭其墓,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子良代,守道复还吉州。
  里有张某丧其父小祥而舅氏讼以事系之狱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守道闻之叹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滨祭而薄之,挠葬而夺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令亟出之。其舅丑诬守道,守道亦不自辨。转运使包恢为请祠于朝。万里入为国子祭酒,荐为史馆检阅,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
                                 (选自《宋史·欧阳守道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 自以更名应举非是不对
  B. 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老人、孩子
  C. 唱名,徐俨夫为第一点名
  D. 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路中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B. 及其去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守道哭之恸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
  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下列各句,与“吾何为至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 大王来何操B. 籍何以至此
  C. 沛公安在 D. 姜氏何厌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守道是吉州人,字公权,但他遇到祭祀一定自称欧阳巽。很小的时候因为失去父亲,所以家里很穷,没有老师,只好自己努力学习。
  B. 乡人聘请给子弟做老师,主人窥见他每次吃饭都不吃肉,暗地送回家给母亲,便准备两碗马上送去,这才肯吃肉。
  C. 欧阳守道担任狱麓书院副山长,第一次登席讲学,发明了孟子端正民心、继承三圣的学说,求学的人都很乐意接受。
  D. 欧阳守道为乡里一个因受其舅的告发而入狱的张姓的人讲情,让他能够暂时出狱为其父祭祀,并为此而受到张姓的舅舅诬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 (    )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
小题2: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小题3: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小题5: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