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示季子懋修书明·张居正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示季子懋修书明·张居正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那?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扰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矜己而自足矜:夸耀
B.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惩:戒止。
C.平生苦志励行苦:劳苦。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绳: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才可以而不为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①所谓之楚而北行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②尔其无乃父之志
D.①吾尝以汝为千里驹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苦:尽力。
小题2:A项 乃,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后为副词,可译为“才”。B项 之,前为动词,到,后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 以,前为介词,把,后为连词,表并列。C项都是副词,表祈使语气
小题3:D项“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错,原文说“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可见“自大自狂”并非与生俱来。
参考译文
你小时候十分灵敏聪慧,刚学写文章,便知道写作的方法,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都高兴地祝贺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一个。”然而自从癸酉年科举中第,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仿效古人,骄矜自满,好比那邯郸学步的年轻人,把自己本有的忘了,只得爬着回家。
丙子年的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伤了你的锐气,我只好勉强答应,最终你遭受挫败。你学艺不精,我埋怨你又有什么用呢?可是我私下庆幸地说:“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又想到你会记住再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哪里想到一年里,你越写越退步,越激励你你越颓废。是你的才质不聪敏吗?大概还没有小时候聪慧,长大了却是很懵懵的人。是你不够努力吗?我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可是才学造诣平常,这一定是你好高鹜远,涉猎的方面太广而使得自己精力疲倦,这就是南辕北辙啊!要追求进步,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想追寻前人的足迹,又合乎当世的准则,只有才华卓著的人才能做到,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并不多见。我早年年少登科,得到了人们附会的好名声,胡乱品评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些人,认为自己了不起,与一般的人不同,以为科举及第是很轻松的事情,于是放弃原来的学业,仿效古人。等到过了三年,学习古典的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荒废。现在回忆当时所做的一切,只能招人讥笑,给自己带来羞辱。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估摸自己的能力,继续以前的学业,不分昼夜地学习,用尽自己的力量,侥幸学业有所成就,然而也只是科举中第罢了,还没有能力在文学界夺得头筹。而今你的才能,不可能超过我,可是不放低姿态按照我成功的路径走,而要重蹈我失败的覆辙,这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家凭读书兴起,我一生尽力追求、努力学习,要留给你们后人的家规,我以为是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高尚道德。本来希望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将这种精神道德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巫咸这些人一起彪炳史册。哪里想只是侥幸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一次,来光大我们宗族呢!我的确是爱你很深,对你有殷切的期望,没有料到你过分地看轻自己,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
现在你既然希望我对你不闻不问,我自然也不敢对你严加指责!但是你应该进一步地思考,不要自暴自弃。如果是才质驽钝,自然无法勉强;可是你有能力却不去做,这又能怪谁呢?自己性情怪僻,却归咎到命运,糊涂得很厉害呀!譬如说写字,我罗罗嗦嗦给你讲了几年,可是(你)字迹涂草而且有错误,却没有一点改变,难道这也是命运造成的吗?写字是小事情,但是任随时间流逝就能做好吗?我的话说到这了,你可要好好想想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将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伯父讷,广州刺史。父察,安城太守。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其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与翟汤俱为庾亮所荐,公车博士征,不就。咸康末,乘小船暂归武昌省坟墓,安西将军庾翼以帝舅之重,躬往造翻,欲强起之。翻曰:“人性各有所短,焉可强逼!”翼又以其船小狭,欲引就大船。翻曰:“使君不以鄙贱而辱临之,此固野人之舟也。”翼俯屈入其船中,终日而去。
(节选自《晋书》)
小题1: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3分)
小题2:与翟汤俱为庾亮所荐,公车博士征,不就。(3分)
小题3:安西将军庾翼以帝舅之重,躬往造翻,欲强起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教子篇
颜之推①
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②,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③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④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颜之推(531—591):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他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儒最有思想的学者”。《颜氏家训》是他晚年之作,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②运为:云为,即言行。③揜:yǎn 通“掩”。④俛:fǔ通“俯”。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礼节:礼仪
B.凡人不能教子女者 凡人:普通人
C.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楚挞:用棍杖殴打
D.顽鲁者亦当矜怜 矜怜:夸耀同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B.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C.为父所宠,失于教义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他认为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B.作者认为胎教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比如学习孝、仁、礼、义等知识,小孩一出生就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
C.作者在文中引经据典,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方式和结果进行正反对比,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D.作者举出“共叔之死”与“赵王之戮”分别是“母实为之”“父实使之”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
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送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怨德美恶,莫不自归焉。
元和二年,转兖州刺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
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泊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五年,以阴阳不和①策免。七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张禹传》)
注①:君臣不和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遂鼓楫而过鼓楫:挥动船桨。
B.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属:属于,归属。
C.闻车驾当进幸江陵幸:皇帝到某地。
D.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乞身:告老还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 / 吾尝终日而思矣
B.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 / 作师说以贻之
D.乃诏禹舍宫中 / 遂乃研合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禹为人忠厚,别人送来的为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他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B.张禹当官为民,任扬州刺史时,亲自察验,纠正了许多冤案;担任下邳相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老百姓能温饱自给。
C.永元十五年,皇上要南巡祭祀江陵的园庙,张禹认为皇上不应该冒险到太远的地方去,于是派驿使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走到半路就回来了。
D.邓太后非常器重张禹,张禹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了三公。永初五年,因君臣不和,皇上用策书免去了他安乡侯的爵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君山房记
苏 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不求闻达于诸侯
C.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相如因持璧却立
D.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2:下列对书的有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不是“怪珍之物”,但一样可以赏心悦目。
B.书不像金石草木之类有实用价值,所以后世读的人少。
C.书可以益智修身成为精神食粮,所以学习要从读书开始。
D.在苏轼时代,书刻印方便,容易获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书的数量有限,能接触到书的人很少。
B.无论贤与不肖,无论仁者智者,只要开卷,必有得益。
C.李公择发愤读书,博学笃行,虽已闻于当世,但仍藏书僧舍,留待将来作进一步探究。
D.本文论述了书的作用,认真读书的重要性,批评当代科举士子不读书的坏风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①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②,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篲帚④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⑤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⑥,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⑦,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拔萃:书判拔萃科。唐代科举科目之一。②捐馆:指逝世。③筐篚(kuāng  fěi):竹制器物。④篲帚(huìzhǒu):扫帚。⑤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⑥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⑦芟(shān)蘙荟:除掉茂盛的杂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竹本固,固以树德本:根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愉乐
D.竹心空,空以体道体:体察、体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竹,植物也。甚矣,汝之不惠!
B.询于关氏之老。客有吹洞箫者。
C.于人何有哉?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而见贱俗人之目。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关相国私第的竹子为叙写对象,叙述其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经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但最后却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的遭遇。
B.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