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 ) A.子路贤于孔子无求备于一人B.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C.明日,子路行以告道之不行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 ) A.子路贤于孔子无求备于一人 | B.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C.明日,子路行以告道之不行,已知矣 | D.孔子辞以疾仲尼焉学 |
|
答案
D |
解析
介宾后置,宾语前置;A介宾后置;B宾语前置;C省略句) |
举一反三
请将下面两则史料译成现代汉语,与课文加以比较。 1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魏加封张郃居于特进的官位。特进,本为荣誉称号),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晋陈寿《三国志· 张郃传〉) 2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关中,戮谡以谢众。(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上厉精图治。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 (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一有狂夫窃发偷偷地 | B.上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咨询 | C.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拖欠 | D.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输送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出于不意 | B.上怒,召而让之曰天下何由而治乎 | C.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 | D.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忧虑的不是周边的戎狄等族的侵扰边境,而是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战争的威胁、国家的安危。 | B.唐太宗对身边的卫士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卫士自强自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兵强将。 | C.魏徵提出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的策略,但不久唐太宗又重发敕令,改变主意征收租调,导致了失信于民。 | D.唐太宗曾误会了魏徵。经过沟通,唐太宗不仅废止了不讲信用的征兵政令,而且奖赏了魏徵。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⑤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洎牧以谗诛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日削月割 不知日之入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其实亦百倍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6.下列句子中,不全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弊在赂秦 ②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⑥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④⑥⑦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1、2节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4两节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论证时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5、6节,由论古过渡到讽今,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作者认为只要齐、燕、赵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攀附秦国,燕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赵国善待名将,那么秦国就无法灭掉齐燕赵等六国。 C.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分) 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干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之强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①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之谋也。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选自《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有删改) 注:①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适合 | B.殆非就国者也危险 | C.营丘边莱毗邻 | D.封比干墓,释箕子囚封闭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与天下更始与之争营丘 | B.以渔钓奸周西伯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 | C.故号之曰“太公望”以告神讨纣之罪 | D.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吕尚早年穷困,年老之时只得以钓鱼为生,偶遇周西伯, 周西伯与之交谈,十分高兴,尊其为太师。 | B.吕尚虽然是开国元勋,但他没有居功自傲,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他治理齐国,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 C.武王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群臣惧怕周武王,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 | D.武王平定商纣后,亲自到齐国营丘分封师尚父,以彰显师尚父之功。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 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 (节选自明代刘基《百战奇法•死战》)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牛燔车,以享战士享:犒劳 | B.诸别将皆属焉属:下属 | C.楚王阴令羽诛之阴:暗中,秘密地 | D.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能直接表现项羽“忠于国君”和“勇冠当世”的一组是 ( ) A. ①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 ②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 B.①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 ②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C ①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 ②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D.①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 ②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开头就点明宗旨,针对“士卒疑惑,未肯用命”的情形提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用兵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士兵抱定必死之志去奋勇杀敌,死里获生。 | B.“陷之死地然后生”是历代兵家所常用的激励部队奋勇杀敌的用兵之道。在一定条 件下,这无疑也是可行的,但从根本上讲,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士卒的军政素质决定的。 | C.项羽所部击败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其成功之处很多。如在行军途中及时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将军宋义,为楚军迅速进抵巨鹿扫清了前进障碍;再如临战之前他破釜沉舟,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军奋勇杀敌作好了精神准备。 | D.项羽在交战之中切断了秦军主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使其各自陷人孤立境地;之后 | 又集中兵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歼灭了王离、苏角之后,乘胜击败了章邯,使诸侯救秦兵者“莫敢纵兵”,于是歼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重大胜利。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