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朋 党 论 欧阳修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朋 党 论 欧阳修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作。
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故何哉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①所惜者名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④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释:释放。)
小题2:C(A.何: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②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B.所:①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和“惜”一起译为“所珍惜的”;②和“为”字配合使用,表被动,相当于“被”。C.也:①②句末语气词,表示解释。D.则:①连词,表条件关系,与“惟”一起译为“只有……才”/②副词,原来是。)
小题3:C(“舜被朋党所欺”错,应该是“舜被称为圣人”。)
参考译文:
臣听说“朋党”的说法,是从古时候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为道同志合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但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爱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当他们私利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拉拢作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对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所以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信奉的是道德和义理,实行的是忠诚和信任,珍惜的是名誉和节操。(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道同志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
唐尧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虞舜辅佐唐尧,斥退四凶结成的小人朋党,引进八元、八恺结成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治理得非常好。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一同在朝做官,互相称赞,互相推让,共二十二个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都任用他们,天下也因此治理得非常好。《尚书》上说:“纣王有千万个臣子,便有千万条心;周有三千个臣子,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千万人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不结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亡了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的名士视为“党人”全都囚禁起来。等到黄巾军起事,汉室大乱,后来才悔悟,全部解除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局势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逐渐兴起朋党的争议,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了,把有的人投到黄河里,说:“这些自称为清流的人,可以把他们抛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而唐朝也就灭亡了。
那些从前的君主,能够使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诛***清流朋党的,没有哪个时代比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都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因而灭亡了。彼此互相称赞,互相谦让,没有一点疑心,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并不怀疑他们并且都任用他们。可是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蒙,反倒称赞舜是智慧超群的圣人,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把他的国家的臣子三千人全部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没有比得上周朝的,可是周朝因此兴盛起来,那是因为好人虽很多却不会嫌多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历史事迹,做君王的很可以作为借鉴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纳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日耳。”天后许之。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注],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日:“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注] 缞绖(cuī diē):丧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日不得盗,罪罪:判罪
B.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白:为……洗刷冤屈
C.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委:托付、交付
D.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追求:寻求、追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何诬辱别驾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B.①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②加之以师旅
C.①设奠,哭而不哀②巡行冢旁,相视而笑
D.①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后得知公主财物被盗后,严令洛州长史三日破案,长史令两县主盗官二日破案,尉限吏卒一日破案,层层紧逼。
B.吏卒游徼被逼无计,在大街上发现了苏无名,把苏无名作为盗贼带来交给了尉,以敷衍差事。
C.苏无名对捕盗一事胸有成竹,请求天后宽限府县,允诺不出十日将盗贼捉拿归案。
D.苏无名不愧是破案高手,他用外松内紧的策略,使盗贼失去戒备,轻松完成了任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文定公迪罢陕西都转运使还朝,是时真宗方议东封西祀,修太平事业。知秦州曾玮奏羌人潜谋入寇,请大益兵为备。上大怒,以为玮虚张虏势,恐惧朝廷,以求益兵。以迪新自陕西还,召见,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文定从容奏曰:“玮武人,远在边鄙,不知朝廷事体,辄有奏陈,不足深罪。臣前任陕西,观边将才略,无能出玮之右者,他日必能为国家建功立事。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玮良将,必不妄言,所请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请。臣观陛下意,但不欲从郑州门出兵耳。秦之旁郡兵数为小册,常置囊囊中以自随,今未敢以进。”上曰:“趣取之。”迪取于橐囊以进,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干戍秦州,卿即传诏于枢密院发之。”既而虏果大入寇,玮迎击大破之,遂开山外之地。奏到,上喜谓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及上将立章献后,迪为翰林学士,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由是章献深衔之。周怀政之诛,上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为参知政事,候上怒稍息,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悟,由是独诛怀政等,而东官不动摇,迪之力也。及为相,时真宗已不豫,丁谓与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因更相论奏,诏:人俱罢相,迪知郓州。明日,谓复留为相。迪至郓且半岁,真宗晏驾,迪贬衡州团练副使,谓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郓州,见通判以下而不见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或馈之食,留至臭腐,弃哿不与。迪客邓余怒曰:“竖子欲***我公以媚丁谓邪?邓余不畏死,汝***我公,我必***汝!”从迪至衡州,不离左右。仲宣颇惮之,迪由是得全。至衡州岁馀,除秘书监、知舒州。章献太后上仙,时迪以尚书左右丞知河阳。上即位,召诣京师,加资政殿大学士,数日,复为相。迪自以受不世之遏,尽。辅佐,知无不为。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岁余,罢相出知菜州。迪谓人曰:“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   碌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有奏陈,不足深罪 罪:责怪,怪罪
B.由是章献深衔之 衔:记住
C.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 矫:伪造,假托
D.竖子欲***我公以媚丁谓邪 媚:献媚,讨好
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李迪“忠直善谏”的一组是(3分)
①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
②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③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④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
⑤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
⑥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A.①②③B.①②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增派军队,预作防备。宋真宗非常生气,李迪当即指出曹玮不会谎报军情,劝皇帝满足曹玮的要求。
B.宋真宗想要立章献皇后,担任翰林学士的李迪多次上书劝阻,理由是章献皇后出身于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不能够母仪天下。
C.丁谓派为王仲宣押送李迪到衡州去,仲宣想置李迪于死地,李迪的门客邓余非常气愤,一路跟随李迪前往衡州,李迪因此得以保全。
D.李迪重新为相后,尽心辅佐皇帝。但是后来又被罢免了相位,贬出了京城。他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感叹自己缺少知人之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子•德充符(节选)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为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脩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B.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C.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D.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小题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无宰,寡人传国焉。焉:句尾语气助词。
B.寡人丑乎,卒授之国。丑:惭愧。
C.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是:这。
D.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恶:丑。
小题3:翻译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句是(  )
A.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矣。
不曾听到他倡导过什么,只见他对人表现得很谦和罢了。
B.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
现在哀骀它没有说什么就取得人们的信任,没有什么功业就赢得他人的亲敬,能使别人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他。
C.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所以不足以让这些变化扰乱内心的平和,不能把这些变化挂在心中。
D.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恐怕我没有实绩,(只是)轻用我的躯体,以致使我的国家陷于危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chanhui)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zūhǎi一种酷刑)。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bó)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chàchì惆怅失意的样子),忽乎吾将行兮。
注:①长铗:长剑。陆离:长长的样子。②切云:冠名。崔嵬:高高的样子。③重华:舜的名字④接舆:楚国狂人。髡首,剃去顶部头发。相传接舆曾自伤发肤,避世不做官。⑤桑扈:古代隐士;裸行:裸体走路,以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⑥伍子:即伍子胥,忠于吴国,被吴王夫差错***。⑦董道:正道。⑧乱:乐章的尾声。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⑨露申辛夷:瑞香花和木兰花。⑩林薄:草木丛杂之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邸余车兮方林邸:通“抵”,使停止
B.船容与而不进兮容与:犹豫不进
C.巢堂坛兮巢:巢穴
D.芳不得薄兮薄:靠近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被明月兮佩宝璐。被发行吟泽畔
B.迷不知吾所如臣请往如楚
C.下幽晦以多雨其后楚日以削
D.与前世而皆然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小题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B.“登昆仑兮食玉英”义同《离***》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C.诗歌第三段进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寂寞、悲愤的心情,情景交融,令读者不禁扼腕叹绝。
D.“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说明所有贤士均是如此,从而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并准备在黑暗中奋斗终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命之乎                  命:命令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示:显示
C.践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受:接受
2.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此之谓也
B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C 谆谆然命之乎                    夫然后之中国
D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