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商鞅变法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商鞅变法 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具( ) 徙( ) 怪( ) 辄( ) 明( ) 卒( ) 译文: |
答案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制定好了,还没有颁布。惟恐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都城集市的南门立了一梗三丈之高的木头,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的人,答应给是金。百姓们觉得很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于是又说:“能搬去的给五十金。”有一个人去搬了,马上就赏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变法的条令。 |
解析
见译文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注释: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陛,皇宫的台阶。 解释:霁( ) 被( ) 而( ) 逸( ) 出( ) 译文: |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 (《韩诗外传•卷十》) 解释:奉( ) 贱( ) 译文: |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札挂剑 季札⑴之初使,北过徐君⑵。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⑶,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释:⑴季札:吴国公子。⑵徐君:徐国君主。徐城故址在今安徽省泗县。⑶为使上国句:因为要出使上国,所以没把剑送给徐君。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 解释:使( ) 过( ) 冢( ) 尚( ) 倍( ) 译文: |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袁安卧雪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后汉书·袁安传》) 注释:案:考查。案行,即巡视。 解释:时( ) 谓( ) 何以( ) 干( ) 译文: |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①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②,人皆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原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贾谊集》) 注释:①孙叔敖,春秋时楚人,曾三度为楚相,有贤名。②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 解释:一( ) 后来( ) 处( ) 原( )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