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再迁殿中丞,徙知县。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希亮视事,首得其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希亮戒而舍之,卒为善吏。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民讹言有绯衣三老人行火。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泣曰:“公去我,绯衣老人复出矣。”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青州民赵禹上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史。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希亮曰:“***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坐废。皇佑元年,诏提取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劾希亮擅增损物价。已而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迁辨。既对,仁宗直希亮,夺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希亮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力请还滑。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坚卧不动,水亦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B、腆叩头出血,愿自新。
C、都转运使魏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D.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陈希亮字公弼,先京兆人。
A
希亮视事,首得罪。
罢去,父老送之出境。
B
诏御史劾希亮诸掾吏。
陕西用兵,愿此馈军。

 

会外戚沈元吉奸盗***人。
夺职知越州,欲用希亮。
D
会河溢鱼池埽,决。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贵人交通,(诸贵人)恃势据民地。
B、以希亮年少,(希亮)易之。
C、上释禹,赏(禹)为徐州推官。
D、臣与转运使不和,(转运使)不得为无罪。
答案

1、A
2、A
3、C
解析

1、A (正眼看;今义为“严真正地对待待”)
2、A (A代词,他,他的;B等到/和;C用,凭/因为;D并且/将要)
3、C(A应为“僧海印”;BCD)
【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他的祖先是京兆(首都周围地区)人。他起初做大理评事,主管长沙县政事。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仗恃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郴州竹场有人伪造凭证供给交纳租税的人家送给官府,事情被查觉,这个交纳租税的人应当处死。陈希亮明察他没罪,释放了他,不久果然查捕到那个伪造凭证的人。陈希亮后来又升为殿中丞,调转主管县政事。县府的老官吏曹腆怠慢法令,因为陈希亮年轻,轻视陈希亮。陈希亮任职办事,首先查到了他的罪过。曹腆磕头流出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希亮告戒他而免去惩罚,他终于成了好官吏。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钱财祭鬼,把这叫做“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百姓谣传有穿红衣的三个老人带来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种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发生。陈希亮下令毁掉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勤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等到陈希亮免官离开,当地父老送他出县境,流泪说:“您离开我们,穿红衣的老人又会出来了。”陈希亮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做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着了火,官府想要再建,估计用三万钱,陈希亮说:“陕西在打仗,希望用这笔钱馈赠军队。”皇帝下令停止建塔。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延,说赵元昊一定反叛,宰相认为赵禹乱说,把他流放建州,赵元昊果然反叛。赵禹诉告所属的官府,官府不接受他的案子,他逃到京城自己申辨,宰相发怒,把他下到开封狱中。陈希亮提出赵禹可以奖赏不可以加罪,争辨不停。皇帝下令释放赵禹,奖赏他做徐州推官,并且想要让陈希亮做御史。正赶上外戚(皇后家族)沈元吉因做坏事、偷盗***人,陈希亮一审问就得到实情,沈元吉自己受惊倒地而死,沈家诉告陈希亮,皇帝下令御史弹劾陈希亮以及几位办事官吏。陈希亮说:“***死这个坏人的唯独我一人。”于是陈希亮把罪过归在自己身上因犯罪罢官。皇佑元年,皇帝下令让他做提取河北便籴之官(负责征调粮食),都转运使魏揭发陈希亮擅自提高降低物价。不久魏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主管开封府政事。陈希亮请求在朝廷上与他论辨。他们对答以后,仁宗认为陈希亮正确有理,罢免魏的官职去主管越州政事,并且想要任用陈希亮为龙图阁学士。陈希亮说:“我与转运使不和,不能算没有罪过。”他竭力请求回到滑县。正赶上黄河鱼池埽一段涨洪水,快要决口,陈希亮全都召集朝廷派到黄河监督防洪的人,派皇帝的卫兵防守堤坝。陈希亮住在会决口的地方的房子里,官吏百姓流着泪轮换劝谏他离开,他坚决睡在那里不躲开,洪水后来也退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4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休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他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他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悲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且贪,室宅舆马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新唐书·韩休传》)
7.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吏曰恐宰相意忤:违反。
B、嵩休志行称:推荐。
C、室宅舆马法度僭:触犯。
D、不休能尔意:意图。
答:()
8.比较下列两组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母丧解          休临事折正嵩
休柔易        大张乐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或”字不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或”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或”字相同。
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或”字也相同。
答:()
9.为“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这一复句的译文加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A、只要……就…… B、如果……那么……
C、因为……所以…… D、既然……那么……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绝粮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迁东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迴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尊窃学问,能史书。
B、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C、奉先人遗体。
D、蛮夷归附其威信。
答:()
2.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以”、“数”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
以 ②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
③后以病去
①数上书言便宜事
数 ②奈何数乘此险
③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求止尊
A、“以”①②相同,“数”②③相同。
B、“以”①③相同,“数”①②相同。
C、“以”②③相同,“数”②③相同。
D、“以”②③相同,“数”①③相同。
答:()
3.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对所省略的主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诏书行事。
②复召署守属治狱。
③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
④坐擅离部署。
⑤立不动。
A、①②相同,③④⑤相同。
B、①②③相同,④⑤相同。
C、②④相同,①③⑤相同。
D、②③④相同,①⑤相同。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新唐书·李义琰传》)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琰独引咎涕泣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B、宅无正寝正寝:指安睡之处。
C、安可逼下哉逼下:狭窄低矮。
D、又广居宇居宇:居住的房屋。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3.①勣甚礼之②搢绅义之
A、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B、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C、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D、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14.事难全遂,物不两兴。
A、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B、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C、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D、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18分,每小题3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5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迁左冯翊,时梁兴等略吏马五千余家为寇抄,诸县不能御,皆恐惧。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七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多得妇女、财物。贼之失妻子者皆还求降。浑责其得其他妇女,然后还其妻子,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兴等惧,将余众聚鹿卩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由是山贼皆平,民安产业。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转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由是民安于农。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文帝即位,迁沛郡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转为魏郡太守,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民得财足用饶。
《三国志·卷十六》
注释: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左冯翊:官名,相当于太守。③兼复者:男女人口众多的民户。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稍丰给       稍:稍微
B.宣喻恩信       喻:晓喻,使……明白
C.温信者与孤老比   比:近邻
D.民得财足用饶      用:使用的东西
11、对下列两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相 其生子无以相活         (2)以 浑以百姓新集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A.两个“相”的用法相同,意思不同;两个“以”的用法相同,意思相同
B.两个“相”的用法不同,意思相同;两个“以”的用法不同,意思不同
C.两个“相”的用法相同,意思相同;两个“以”的用法相同,意思不同
D.两个“相”的用法不同,意思不同;两个“以”的用法不同,意思相同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治城郭,为守御之备。
B.乃课树榆为篱
C.太祖益嘉之
D.而保险自守,以示弱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渚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人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人,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7.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德 倍:背离 背叛
C.然孟舒自钳   髡:剃去头发
D.士争临城死   敌:敌人 仇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C、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亲贤臣,远小人,此汉所以兴隆也
D、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片纸抛落……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9.下面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公等奈何言是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
C.孟舒不能坚守   D.汉与楚相距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
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刘‘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
护土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
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