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2009届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 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

河北区2009届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 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河北区2009届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未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
高低起伏。不平坦。③乱流:横渡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⑤寓:寓世,
住在人世。
9.下列各纽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好客而喜游/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0、(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答案

9. B
10.(1)①有一天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倒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
②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解析

9. B(于:在。A项中,第一个“以”,介词,因,由于,第二个“以”.介词,译为“用来”,C项中,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D项中,第一个“之”,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代词,指古木。)
10.(1)①有一天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倒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3分,一县”“斥”“广”各1分。②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2分“之所以”于是”各1分。
(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3分,每错、漏3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锦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丛中,寂寥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汪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米,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太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对,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庄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白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可攀登的山,可泛舟的水,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赡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佳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叉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举一反三

2009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
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 坐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 劳: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9 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 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 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得情绪。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 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4分)
(2)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3分)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云南省2009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与钟会.裴秀并申款呢。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冀州俗薄,无相推毂。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帝未之许。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变,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以涛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咸宁初,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太康初,迁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选如故。涛以老疾固辞,手诏曰:“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意。吾将倚君以穆风俗,何乃欲舍远朝政,独高其志耶!吾之至怀故不足以喻乎,何来言至恳切也。且当以时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朕不安席。”涛又上表固让。
以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甚厚,谥曰康。左长史范晷等上言:“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帝为之立室。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
  【注释】推毂:推荐,推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俱无恨焉恨:怨恨
B.居丧过礼过:超过
C.独高其志耶高:使……高
D.子孙不相容容:包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山涛“贞慎”和“俭约”的一组是()
A.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
  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
B.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
C.受而藏于阁上
  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D.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深得朋友信任,嵇康因为有山涛这样的朋友而不担心自己死后儿子无人照顾。
B.山涛长期执掌吏部要职,搜访贤才,遍及朝野,选拔任用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C.山涛多次要求辞官,均未获晋武帝司马炎的批准,可见武帝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D.面对袁毅的贿赂,山涛觉得拒绝不合时宜,才勉强接受,又担心事发而藏之于阁上。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2)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09届毕业班二轮复习4月综合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世景,广平人,河南尹翻之第三弟也。少自修立,事亲以孝闻。与弟道玙下帷诵读,博览群言,尤精经义。族兄弁甚重之。举秀才,对策上第,拜国子助教,迁彭城王勰开府法曹行参军。勰爱其才学,雅相器敬。高祖亦嘉之。迁司徒法曹行参军。
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决疑狱,剖判如流。转尚书祠部郎。彭城王勰每称之曰:“宋世景精识,尚书仆射才也。”台中疑事,右仆射高肇常以委之。世景既才长从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领数曹,深著称绩。频为左仆射源怀引为行台郎。巡察州镇十有余所,黜陟赏罚莫不咸允。迁徒七镇,别置诸戍,明设亭候,以备北虏。怀大相委重。还而荐之于世宗曰:’宋世景文武才略,当今寡俦,清平忠直,亦少其比。陛下若任之以机要,终不减李冲也。”世宗曰:“朕亦闻之。”尚书令、广阳王嘉,右仆射高肇,吏部尚书、中山王英共荐世景为国子博士,寻荐为尚书右丞。王显与宋弁有隙,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
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郑氏豪横,号为难治。济州刺史郑尚弟远庆先为苑陵令,多所受纳,百姓患之。世景下车,召而谓之曰:“与卿亲,宜假借。吾未至之前,一不相问,今日之后,终不相舍。”而远庆行意自若。世景绳之以法,远庆惧,弃官亡走。于是僚属畏威,莫不改肃。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尝有一吏,休满还郡,食人鸡豚;又有一干,受人一帽,又食二鸡。世景叱之曰:汝何敢食甲乙鸡豚,取丙丁之帽!吏干叩头伏罪。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坐弟道玙事除名。
世景友于之性,过绝于人,及道玙死。哭之哀切,酸感行路,形容毁悴,见者莫不叹愍。岁余,母丧,遂不胜哀而卒。世景尝撰《晋书》,竟未得就。
(选自《魏书》 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相器敬  雅:文雅
B.裁决疑狱  狱:案件
C.与卿亲,宜假借 假借:宽容
D.坐弟道与事除名 坐:因为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宋世景“清平忠直”的一项是
①裁决疑狱,剖判如流②黜陟赏罚莫不咸允③世景绳之以法④僚属畏威,莫不改肃⑤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⑥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
A. ①④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D. ③⑤⑥
10.下列对原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世景自幼就注重品德修养,以孝闻名,又广泛涉猎,精通儒家经书,所以很被族兄宋弁推重。
B.宋世景才华出众,勤勉有加,得到左仆射高肇、中山王英的赏识推荐,先后担任行台朗、国子博士和尚书右丞。
C.宋世景任荥阳太守时,打击豪强,惩治奸邪,重视吏治,威震一方。
D.宋世景关爱百姓,平易近人,接待来访,热情坦诚。
11.把第Ⅰ卷文言文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显与宋弁有隙,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
译文:
 
(2)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2009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3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
假①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②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③,与中国侔④。 (《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假:代理。②剖符:皇帝分封诸侯用的符信。③称制:自称皇帝。④侔:相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足:值得
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苦:痛苦
C.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 稍:逐渐,渐渐
D.败数县而去焉 去:离开,离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5分)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郑州市2009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
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弊甚,诏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凌策“有才用”和“性淳质和”的一组是
A.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B.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
策幼孤,独厉志好学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
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与翰林学士李迪……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C.D.
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策劲吏职,处事精审
1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译文:
(2)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