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刊、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
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小题1:对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看见
B.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啻:止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计:考虑
D.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度:测量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以一人生三计之
移种民以居之
C.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
吾知其居仅仅足
D.疆土之新辟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治平之世人口繁衍激增势必造成供给不足、生活困难的道理。
B.作者采用例主法进行论证,以一家人口繁衍的情况为例,说明田屋由“宽然有余”到不足的事实。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的说法;回答了“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D.文章以“乐”字句开头,以“虑”字句结束,首尾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  (视:比,比照)
小题2:D  (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题3:C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有误。)
参考译文:
人没有不愿意当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治久安社会的老百姓。社会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长久了。可是说到它的住户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试以一个家庭来计算:(他们)高祖、曾祖那时候,有十间屋子,有一顷田地,自己一个人,娶媳妇以后不过才两口人。两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是绰绰有余的。以一个人生三个儿子计算,到儿子这一辈就是父子四个人,(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没有雇工帮助,这样就,不下十口人了。十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我知道他们住的仅仅够,吃的也仅仅够。(他们的)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娶了媳妇,其中体弱年老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即使算计着饭量来吃饭,量看身长来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够。由此到了曾孙这一辈,由此到了玄孙这一辈,比高祖、曾祖的时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这就是高祖、曾祖的时候是一户的人家,传到曾孙、玄孙的时候.不分到十户是不休止的。这其间有人口减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这两种情形(人数)也足以相抵。
有人说:“高祖、曾祖的时候,空地还没开垦完,空屋子也没有住满。可是住户人口不是只增长一倍就停止了,或者只增长三倍五倍就停止了,而是人口增长十倍二十倍,因此,田地与房屋的数量常处于不足的地位,而住户人口常处于有余的地位。更何况有兼并土地的人家,他一个人占着可容一百人住的屋子,他一户占有一百户的田地,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人)问:天地有什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说:水旱疾病之灾、就是天地调剂人口数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灾而死亡的不幸者,不过十分之一二。(又有人)问:国君宰相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使野外没有闲置的田地、使百姓没有剩余的劳力,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来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禁止浮华浪费,控制兼并行为,遇到水旱疾病之灾,就打开公仓拿出府库所有的东西来救济,只不过如北而已,这就是国君和宰相调剂人口的方法。
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社会安定的时间长了,国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国君宰相能为百姓考虑到的,也不过上述一些办法。可是一家之中有十个子弟,其中不听教导的常常有一两个,再加上天地广阔,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全都遵从上面的约束呢?一个人的住房用来供十个人位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住呢?一个人的吃的用来供十个人吃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吃呢?这就是我为安定社会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冯文子序
(清)方苞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曰:‘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尝有瘳矣。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夫民之饥,朝不及夕,而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有不罢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负医者之责也。”
余曰:“公所见,其显焉者耳。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而民罢死于狱讼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锄,而民罢死于奸蠹矣。岂独残民以逞者,有杀之形见哉?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获已。’其既皆曰:‘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也。”
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
小题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亲昵
B.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参与
C.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     县令
D.庶几其不旷也夫      落空
小题2:下面各组词语中,全都是表述官吏使民“罢而死”的一组是   (   )
①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
②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
③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
④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
⑤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
⑥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庸医的医术虽然不够高明,但是有时开的药方也能把病人的病治好。
B.在朝廷做高官也担负着和医生一样的职责,在议论政事的时候要能够辨明是非。
C.有杀人形迹的官员是罪大恶极的;虽然能力不足,但会为百姓悲伤的官员还情有可原。
D.县令居于上司和百姓之间,要为百姓考虑周详,否则就会给百姓增添疾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