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义田记    [宋] 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义田记    [宋] 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义田记    [宋]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注释】①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         隅:角落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及,达到
C.声色之多,妻孥之富             富:众多
D.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负:背靠着,这里有“靠近”意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A.①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②是皆公之罪人也
B.①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  ②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
C.①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②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D.①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②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3.全都能体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一组是
①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②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③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④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首段写义田的作用、管理方式及具体养济之法。作者写这些繁琐的事情,简洁利落,有条不紊,无形中正体现出范仲淹设置义田,是何等悉心尽力,慎重其事。
B.文章的第二段是对前文的补充,先追叙范仲淹早有此志,再补充说明所设置的义田实现之艰。接着用子孙们能够“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来画龙点睛。
C.末段称颂范仲淹“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偏偏只取他设置义田一事来写,“独高其义”,这也是把他平生的大功大业,与设置义田这件小事作对比,从而更加突出这件事不寻常的意义。
D.文章主要运用三组对比:一是范仲淹自己“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相对比;二是与古人晏婴相对比;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当代公卿、大夫、士相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了范仲淹设置义田“好施予”的美德懿行。
5.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
(2)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3)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答案

1.A
2.A
3.C
4.B
5.
⑴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
⑵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
⑶我可以不必记述了。只是推崇它的义举,因而把他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
解析

1.“边隅”为同义复词,意为“边疆”;“隅”字意义与“边”相同,意为“靠边的地方”而非“角落”。
2.A.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B.前一句中的“于”字表比较,译为“比”;后一句中的“于”字是介词,译为“在”。C.两句中的“而”字都是连词,但前者表并列,可以译为“又”,后者表承接,不译;D.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前一句中的“其”是人称代词,译为“他”;后一句中的“其”是指示代词,译为“那些”。
3.②是晏子之仁有等级 ⑥是说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
4.第二段在写子孙们能够“承其志”之后,笔锋一转,谓范仲淹“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与义田中“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前后对照,紧接着写“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二句,这儿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葬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千钱。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退职回家的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坐的是破败的车辆,驾的是瘦弱的马匹。陈桓子说:“你这是隐藏君上给予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一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一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这一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等着我的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这样,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仰慕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以及桓子的服义。又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说话有次第:先是父族,次是母族,再次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现在看范文正公设置义田的办法,比晏子高明;他规划得很远,似乎还要胜过晏子。
唉,世上久居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官府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但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何况是疏远的贤人呢?三公爵位之下是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又难道少吗?何况是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满朝廷,事业的成就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他,我可以不必记述了。只是推崇它的义举,因而把他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
1.对下列文中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浣花溪也   委:水流所聚  B.像颇清古,不必求   肖:像,似
C.出城欲雨,顷之   霁:雨过天晴  D.迫暮归   趣:兴趣
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浣花溪清幽秀丽,在成都城下回旋萦绕,但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主要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
B.杜工部祠中杜甫像清矍古朴,但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还有一个刻在石碑上的肖像,附有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为杜甫写的传记。
C.杜甫的两处居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作者借此赞赏了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宽阔胸怀。
D.文末作者写到朝廷使臣出来游玩,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因此到处热闹哄哄,引发了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②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
③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④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
邝埜(Kuàng Yě),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      按:查办,追究
B.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白:昭雪
C.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托:假托
D.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      次:停留,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邝埜为百姓着想的一组(3分)
①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②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③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
⑤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⑥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倭寇进犯辽东,戍守海防的将士有一百多人违反军纪应判处死刑,幸亏邝埜察按实情,将值得同情之处禀报皇帝,这些人得到明成祖的宽恕。
B.邝埜父亲去世后,邝埜被提拔为应天府尹,到任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C.也先入侵中原之时皇帝御驾亲征,邝埜最初极力反对,后来为保护皇帝主动随驾出征,最后战死沙场。
D.邝埜父亲教子甚严,邝埜从政后想任命父亲为乡试考官,结果受到父亲的批评。
1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2)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遗留。
B.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顾:回头。
C.(燕王)恐惧不敢自陈。陈:陈述、陈说。
D.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装入匣内,用匣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敢兴兵以拒大王申之以孝悌之义
B.燕王拜送于庭赵氏求救于齐
C.乃令秦武阳为副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小题3: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国的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曾经杀过人,被认为是一位勇士,所以任命他作荆轲此行的副手。
B.面对太子丹的不信任,荆轲愤怒地表明了刺秦的坚定决心,并决定不再等待远方的朋友,马上出发。
C.太子及宾客听说荆轲要出发,就来到易水为他送行。而荆轲却毫不顾及来送行的人,径自就车而去。
D.蒙嘉对秦王说:燕国不敢与秦对抗,献上樊於期的头及督亢地图,希望以此来保住燕国的宗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送石处士①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③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石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这里指洛阳人石洪。德高望重,颇具才略。 ②王良、造父:古代驾车的能手。 ③上东门:洛阳城北门。
小题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士为国,不私于家私:谋私利
B.撰书词,具马币币:礼物
C.宵则沐浴,戒行李行李:出使的官吏
D.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图:谋取
小题2:下面句子中全是对石处士的赞扬或勉励之辞的一组是 
①能以义取人
②能以道自任
③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
④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⑤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③B.③④C.②⑤D.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比喻来表现石处士议论和识见的高明。如用黄河奔腾东流比喻他雄辩滔
滔;用驾轻就熟来比喻他对所议论之事了如指掌,万无一失;用烛照、数计、龟
卜比喻他料事准确无误。
B.乌公考虑石先生一向无求于人,怕他不肯出来任职。从事说石先生仁爱而且勇敢,
如果凭借大义去聘请他,他会答应。于是乌公亲自到石处士的住处,可见他对求
贤士极为重视。
C.石处士虽爱隐逸山林、布衣蔬食的生活,但大敌当前,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河阳
军节度使乌公的委任。
D.这篇序赞扬了石先生的为人和为仕之道,也赞扬了乌先生以义取人,并表示了对他
们的希望,但写法上与一般不同,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晋灵公①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以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②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③、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④,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⑤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待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
注: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 ②胹:ér,炖煮。③赵盾:晋正卿,又称赵宣子,谥号宣孟。④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⑤衮(gǔ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 君:君王。
B.问其故,而患之 患:忧虑。
C.贼民之主,不忠 贼:杀害。
D.今近焉,请以遗之 遗:给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伏甲,将攻之 ②古之良史也
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②触槐而死
C.①厚敛以雕墙 ②倒戟以御公徒
D.①问其名居 ②其我谓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显了晋灵公的残暴(如他的苛政、奢
侈、虚言纳谏、残害忠良等)和应得的下场
B.除赵盾外,本文还写了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如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等
C.赵盾除了忠君,还做到了爱民,当其打猎遇到非常饿的灵辄时,就给了他吃的,
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让他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D.不论是书写“赵盾弑其君”的董狐,还是因怀念祖国而背负恶名的赵盾,孔子都
对他们加以赞赏,只是对赵盾的不幸表示遗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