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晋灵公①不君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以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②熊蹯不熟,***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③、士季见其手,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晋灵公①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以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②熊蹯不熟,***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③、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④,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⑤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待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 注: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 ②胹:ér,炖煮。③赵盾:晋正卿,又称赵宣子,谥号宣孟。④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⑤衮(gǔ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君 君:君王。 | B.问其故,而患之 患:忧虑。 | C.贼民之主,不忠 贼:***害。 | D.今近焉,请以遗之 遗:给予。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伏甲,将攻之 ②古之良史也 | 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②触槐而死 | C.①厚敛以雕墙 ②倒戟以御公徒 | D.①问其名居 ②其我谓矣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显了晋灵公的残暴(如他的苛政、奢 侈、虚言纳谏、残害忠良等)和应得的下场 | B.除赵盾外,本文还写了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如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等 | C.赵盾除了忠君,还做到了爱民,当其打猎遇到非常饿的灵辄时,就给了他吃的, 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让他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 D.不论是书写“赵盾弑其君”的董狐,还是因怀念祖国而背负恶名的赵盾,孔子都 | 对他们加以赞赏,只是对赵盾的不幸表示遗憾。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A(解析:“君”为动词,行君道。) 小题2:C(解析:C项,都是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A项,①代词,代赵盾;②结构助词,的。B项,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连词,表修饰。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或许”。) 小题3:B(解析:B项说“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等”都是忠心报国之士不当,后三人明显不是。)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他加重赋税用来装饰墙壁;从高台上用弹弓打行人,观看人们躲避弱丸来取乐;厨子炖煮熊掌,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死了他,并把尸体装在草筐里,让女人用车子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看见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的原因,对这件事感到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如果国君不听,您再接着劝说。”士季三进,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见了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呢?有了过错如果能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诗经》上说:‘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开头,但很少有能得善终的。’像您这样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国君有了好结果,那么国家就稳固了,而不仅仅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经》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前来弥补。’意思是说国君的过失是能够弥补的。国君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晋灵公(尽管口头上说要改,但行动上)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暗***了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赵盾正坐着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端庄有礼,真是百姓的靠山啊。***害百姓的靠山,就是不忠;不覆行国君的命令,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在槐树上死去了。 秋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死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一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就不合乎礼仪了。”于是就扶着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凶猛的狗,(狗)向赵盾抓去。提弥明徒手与猛狗搏斗,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虽然凶猛,可有什么用呢?”他一边搏斗,一边退了出去。提弥明为赵盾战死。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灵辄饿得厉害,问他为什么饿成这样。灵辄回答说:“已经三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录下了一半食物没吃。问其原因,他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让她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在这次事件中)把戟掉过头来抵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那个饿汉啊。”问他的名字和住处,他没有说就走了。于是赵盾就逃走了。 九年二十六日,赵盾在桃园***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晋国国境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而没有越出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凶手,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反而为自己找来了忧患。’这句话说的大概就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避免弑君之名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傅弈,相①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日: “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日:“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查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日: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斩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日:“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元素’。其瑀之谓矣!” 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日:“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敷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日:“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日:“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①荧惑:火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祥:预兆 | B.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以:凭借 | C.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会:符合 | D.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奉:侍奉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3分)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8.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士诚寇严州寇:侵犯 | B.薄上都薄:迫近 | C.天雨雪雨:雨水 | D.帝雅爱重之雅:非常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 B.濒死者数矣擅入民居者死 |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 D.以舍人将亲军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 小题3: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是 (3分)A.令(其)从己姓 | B.御之(于)东门 | C.(士诚)复击败之 | D.(文忠)以二营委之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 小题5: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今视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粱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粱之县糟糠尔哉?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僴也,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选自《荀子·荣辱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乡乡:通“香香”,香喷喷地。 | B.彼臭之而无嗛于鼻臭:通“嗅”,闻。 | C.以相持养,以相藩饰藩饰:装饰。 | D.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示:告诉别人,让别人看。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8分)( )A.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
| B.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 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
| C.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 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 | D.则以至足为在此也 | 人之大殃大害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教育的重要作用的一组是(8分)( ) ①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②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 ③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 ④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 ⑤故曰:仁者好告示人。……陋者俄且僴也,愚者俄且知也。 ⑥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小题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人生下来本来是小人,如果碰上混乱的社会,那么他卑鄙的本性就会沾染上昏乱的习俗。 | B.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他们的心灵也就完全和他们的嘴巴肠胃一样只知吃喝了。 | C.后来的君王竭力推行桀、跖的那一套管理方法而很少去搞古代帝王的那一套,是因为他们浅陋无知。 | D.讲究仁德的人如果把道理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那么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⑴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9分) 译文: ⑵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粱之县糟糠尔哉?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9分)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大禹治水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致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注]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史记·夏本纪第二》) [注]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六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8分)( )A.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不违:依从 | B.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不成:不行,不可以。 | C.陆行乘车,水行乘船乘船:乘坐船只。 | D.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8分)( )A.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 B.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 C.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以告成功于天下
| D.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 夹右碣石,入于海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分表表现大禹“敏给”和“克勤”的一项是(8分)( )
A.①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②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 B.①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②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 C.①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 D.①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 ②天下于是太平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大禹的声音和身躯都非常标准,借此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 | B.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到惩罚,他对此感到难过,当他接受了治水的命令后,与益和后稷一同到任,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终于治水成功。 | C.治水期间,他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 | D.治水成功后,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⑴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10分) 译文: ⑵六府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8分)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刘 姓 邑刘姓,虎而冠者也。后去淄居沂,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有田数亩,与苗某连陇。苗勤,田畔多种桃。桃初实,子往攀摘;刘怒驱之,指为己有。子啼而告诸父。父方骇怪,刘已诟骂在门,且言将讼。苗笑慰之。怒不解,忿而去。 时有同邑李翠石作典商于沂,刘持状入城,适与之遇。以同乡故相熟,问:“作何干?”刘以告。李笑曰:“子声望众所共知;我素识苗甚平善,何敢占骗。将毋反言之也!”乃碎其词纸,曳入肆,将与调停。刘恨恨不己,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未几,苗至,细陈所以,因哀李为之解免,言:“我农人,半世不见官长。但得罢讼,数株桃何敢执为己有。”李呼刘出,告以退让之意。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苗惟和色卑词,无敢少辨。 既罢,逾四五日,见其村中人,传刘已死,李为惊叹。异日他适,见杖而来者,俨然刘也。比至,殷殷问讯,且请顾临。李逡巡问曰:“日前忽闻凶讣,一何妄也?”刘不答,但挽入村,至其家,罗浆酒焉。乃言:“前日之传,非妄也。曩出门见二人来,捉见官府。问何事,但言不知。自思出入衙门数十年,非怯见官长者,亦不为怖。从去,至公解,见南面者有怒容曰:‘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铛鼎!’一人稽簿曰:‘此人有一善,合不死。’南面者阅簿,其色稍霁。便云:‘暂送他去。’数十人齐声呵逐。余曰:‘因何事勾我来?又因何事遣我去?还祈明示。’吏持簿下,指一条示之。上记:崇祯十三年,用钱三百,救一人夫妇完聚。吏曰:‘非此,则今日命当绝,宜堕畜生道。’骇极,乃从二人出。二人索贿。怒告曰:‘不知刘某出入公门二十年,专勒人财者,何得向老虎讨肉吃耶?’二人乃不复言。送至村,拱手曰:‘此役不曾啖得一掬水。’二人既去,入门遂苏,时气绝已隔日矣。” 刘自此前行顿改,今七旬犹健。去年,李诣周村,遇刘与人争,众围劝不能解。李笑呼曰:“汝又欲讼桃树耶?”刘芒然改容,呐呐敛手而退。(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邑刘姓,虎而冠者也虎而冠:像披着人衣的老虎 | B.因哀李为之解免哀:哀叹 | C.比至,殷殷问讯,且请顾临殷殷:很热情地 | D.南面者阅簿,其色稍霁稍霁:稍微消减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8分)( ) A.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 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 B.怒不解,忿而去 异日他适,见杖而来者
| C.刘以告 以同乡故相熟 | D.将毋反言之也 | 日前忽闻凶讣,一何妄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某“虎而冠”的一组是(8分)( ) ①后去淄居沂,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 ②刘怒驱之,指为己有 ③刘已诟骂在门,且言将讼 ④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 ⑤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 ⑥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刘某到沂县后恶性不改,对于苗某种在地边的桃树硬说是自己家的,还对苗家的儿子摘桃大加制止,并赶到苗家门前进行辱骂。 | B.当李翠石撕毁刘某的状纸,要以后要对刘苗两家进行调解后,刘某竟然偷偷拿当铺里的纸笔,重新写了状纸,以备日后再告。 | C.苗某虽然对刘某的行为一再迁就,希望避免引发更大的矛盾,但对于流行的无理取闹,还是不甘示弱的。 | D.刘某虽然人面兽心、恶贯满盈,但毕竟也做过好事,崇祯年间就曾救活一对夫妇,这使得他他得以不被阴曹地府处死。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⑴我农人,半世不见官长。但得罢讼,数株桃何敢执为己有。(9分) 译文: ⑵不知刘某出入公门二十年,专勒人财者,何得向老虎讨肉吃耶?(9分)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